中共欲修訂價格法整治內捲 專家:失敗風險極高

近期,中共當局針對製造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捲」現象,採取了一系列密集調控措施,24日更推出《價格法》相關條款修訂,以規範市場價格行為,引發外界對其政策邏輯和實際效果的廣泛質疑。專家認為,此輪改革難度遠超過十年前,失敗風險極高,若失敗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顯著下滑。
中共密集干預市場
中新網24日援引官方消息,中共發改委與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研究起草了「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於7月24日起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價格法修正草案」共包含10條內容,強調「黨的領導」,明確禁止串通操縱價格、低於成本傾銷及變相調價等行為。同時,草案進一步規範了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相關規定。對於明碼標價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處以最高5萬元(人民幣,下同)的罰款。
對此,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表示,中國經濟當前存在明顯的「雙重信號」問題:地方政府為追求GDP和就業目標,持續推動產業擴張,而中央政府卻通過行政手段整治「內捲」,形成「一手促擴張、一手抑內捲」的政策矛盾。
中國汽車業一直受官方扶持大力擴張,但車企近期因經濟下行與競爭加劇陷入困境,多家車企為衝刺銷量持續掀起價格戰,部分市場甚至出現「零公里二手車」亂象(新車上牌後迅速轉為二手車銷售,製造「熱銷」假象)。持續的價格競爭嚴重侵蝕了行業利潤,2024年中國汽車製造業利潤率僅為4.3%,今年一季度更進一步下滑至3.9%,低於製造業平均水平。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也對《大紀元》分析,中共當局一邊宣稱治理製造業「內捲」,一邊卻繼續大力扶持相關產業擴張,這種政策信號的混亂導致資本預期紊亂。
企業資源轉向合規而非研發
自今年3月以來,中共工信部等監管機構已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採取十餘次整治行動,監管範圍從電池安全擴展到價格管控、宣傳行為和帳期執行等經營細節。新頒布的《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列為強制性指標,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標準。尤為引人關注的是,7月16日至18日三天內,中共當局連續召開三場高層會議和座談會,強調整治「非理性競爭」,遏制行業「惡性內捲」。
然而,企業普遍反映新規實施周期緊迫、技術標準模糊,導致執行成本激增。業內人士擔憂,這種「管得過細」的監管思路可能壓縮創新空間,迫使企業將資源用於合規應對,而非技術研發。
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板陷困境
中國擁有龐大的工業體系,卻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挑戰。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對德國之聲表示,多數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低於80%的「健康」門檻,這主要源於國內需求疲弱,以及過度側重生產而非消費的投資驅動增長模式。路透社日前報導,北京正考慮通過削減工業產能應對價格戰和通縮壓力,類似於十年前的供給側改革,但此次「工業瘦身」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分析人士預計,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板等「新三樣」高端產業將成為削減重點,這些行業正深陷價格戰和產能過剩困境。
澳洲蒙納許大學經濟學教授施赫嶺(He-Ling Shi)認為,北京這一輪供給側改革比2015年那次更加困難,失敗風險極高。若改革失敗,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率可能顯著下滑。
製造業內捲是體制性困境所致
黃大衛也將當前形勢與2015~2016年的供給側改革對比,指出當前經濟環境更為嚴峻:經濟增長停滯、內需疲軟、地方債務攀升、民營企業信心低迷、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改革空間已大幅壓縮。他認為,中共政策矛盾的根源,在於經濟模式高度依賴投資拉動和產能堆積,缺乏有效的內需轉化和市場退出機制。製造業「內捲」並非企業主動選擇的「惡性競爭」,而是資源過剩和增長壓力下的體制性困境。
他說,當局不允許企業破產、地方產能淘汰或失業率上升,又試圖遏制「內捲」,企業只能通過削減成本、偷工減料來應對,導致更大的社會風險。
孫國祥也表達了類似擔憂。他指出,十年前可通過棚改(棚戶區改造)和基建擴張,吸收改革帶來的資源騰挪和失業壓力,而如今房地產和基建刺激空間受限,內需低迷,替代動能不足。
他警示,若「壓產能」操作不當,將對關鍵環節造成連鎖打擊:實體投資動能減弱、消費難以彌補投資缺口、就業市場壓力倍增。若無法精準設計並同步推進需求側刺激與社會保障兜底措施,短期內可能導致經濟增長下滑和通縮加劇。
專家析中共當局干預三大惡果
對於當局頻頻釋放整頓信號,市場對整治成效普遍持觀望態度。價格戰越演越烈,主機廠大面積虧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被迫讓利,經銷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壓力劇增,部分中小企業甚至面臨倒閉風險。
專家普遍認為,整頓行動看似聲勢浩大,但若不觸及財政依賴、政企關係及市場機制等核心結構性問題,最終可能僅是一場「政策秀」。孫國祥指出,單純依靠行政整治可能引發三大負面後果:一是市場弱者出局導致行業集中度上升,進而引發價格壟斷和低效擴張的惡性循環;二是中小企業難以承受政策震盪,導致就業流失和社會風險上升;三是企業資源更多被用於應對政策不確定性,而非研發投入,從而抑制產業創新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