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土礱重現 稻米香脈脈相傳

土礱運轉間,米殼飛揚,煙霧裊裊,空氣中瀰漫著米香與歲月的氣味。(林桔春提供)
土礱運轉間,米殼飛揚,煙霧裊裊,空氣中瀰漫著米香與歲月的氣味。(林桔春提供)

【記者廖儷芬/新竹報導】

攝影家林桔春今年三月份在新竹縣關西水牛學校,巧遇壯觀情景:兩位身著傳統客家花布衣的婦女,搭配年長農人的默契,拉動一台「土礱」(古代碾米石磨),慢慢碾出稻穀,濃濃煙霧裊裊如時光倒流,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農村生活。

一人推礱、一人倒穀、一人接米,三人協力完成傳統碾米流程,畫面展現濃厚的農村合作精神。一人推礱、一人倒穀、一人接米,三人協力完成傳統碾米流程,畫面展現濃厚的農村合作精神。(林桔春提供)

土礱的身世 源遠流長的稻米文明

土礱,又稱傳統礱碾機,是早於宋元時期演進下來的碾米機具。它以竹、木和黏土合成,重達數百公斤,靠人力、畜力或水力轉動,將稻穀去殼成糙米,經過風車去糠後,再進入白米精製階段

這樣的工具,不僅在台灣,亦曾遍佈中國大陸、東南亞如柬埔寨與馬來西亞

。它不叫做機器,而是農村的心臟與肺臟,稻穀一經脫殼,才可能進入人的餐桌,上桌上的每一粒米,蘊含的是大地與工具的連結。

土礱,又稱傳統礱碾機,是早於宋元時期演進下來的碾米機具,它以竹、木和黏土合成。土礱,又稱傳統礱碾機,是早於宋元時期演進下來的碾米機具,它以竹、木和黏土合成。(林桔春提供)

製作師傅的智慧 職人精神流傳

土礱的製作需要木工、竹工、泥工協力完成,由被稱為「土礱師傅」的人來操刀。如彰化鹿港的林燦棟師傅,就是當年師承三代的匠人,他精細打溝、嵌木竹片,用黏土澆灌固定,上下兩盤之間的凹槽需精確,否則無法推磨

客家語中稱「礱牙」有八仙之齒,分入穀與出米兩側,石斧打造須達36角72煞,是衡量匠藝的標準 。師徒之間以高難度技藝相互切磋,一旦出手失誤,就須全數重作,「釘礱不殺雞,三人不夠拉」是諺語暗諷其嚴肅性 。

土礱碾米過程中煙塵四起,傳統與自然共舞,呈現最原始的米食處理方式。土礱碾米過程中煙塵四起,傳統與自然共舞,呈現最原始的米食處理方式。(林桔春提供)

土礱碾米 勞苦映現粒粒皆辛苦

婦女輕揚穀粒入礱鬥,長者協力轉動木柄,米香與稻殼縈繞,伴隨隆隆聲及女孩們的笑聲,宛如農村版交響。這一幕是活的紀錄,讓人能直感「粒粒皆辛苦」的農民情懷 。

土礱的推動,需二到三人共同協力,或利畜力牽引,費時費力,但也因此每一粒米更加珍貴。在這階段,農人自足自給,珍惜稻穀,也珍惜那份古樸生活的精神。

雙手高舉穀粒灑入土礱,一旁長者神情專注,默契十足。雙手高舉穀粒灑入土礱,一旁長者神情專注,默契十足。(林桔春提供)

照片中流淌的惜物知足心情

林桔春的作品,不在追求華麗敘事,而透過時間、光影、濃煙,凝住農人的笑容與勞動汗水。老照片式的畫面讓人穿越回那個「沒電」但生活因土地富足的年代。人物笑著,卻不是為了展示;動作重複,是惜物與尊重的身體力行。

看著這樣的場景,或許75 歲以上才見過土礱真面目,但我們透過鏡頭得以窺見那失落的技藝與農耕心靈,也提醒我們:在都市便利的背後還有這些仍值得珍惜的手藝、器物與情感。

身著客家花布衣,配合長者手動推動「土礱」,昔日農村碾米場景重現眼前,宛如時光倒流。身著客家花布衣,配合長者手動推動「土礱」,昔日農村碾米場景重現眼前,宛如時光倒流。(林桔春提供)
婦女熟練地將穀粒從高處傾倒入礱口,展現傳統農家婦女勞作的日常智慧。婦女熟練地將穀粒從高處傾倒入礱口,展現傳統農家婦女勞作的日常智慧。(林桔春提供)

傳統中的守望 讓老東西重發光芒

現代,土礱已被電動碾米機取代,但仍有師傅與青年努力保存與傳承。

當我們面對快速更替的時代,若能透過這樣的老工具與老方法,重新體認「米來之不易」、「手藝之珍貴」便是最真實的鄉土情感回溯。

林桔春的照片,不是冷冰的歷史重演,而是帶著鄉土生命力的當下記錄;土礱不只磨米,更磨出了台灣農家的汗水與世代連結。

前方女孩專注收集穀米,後方婦人正將穀粒緩倒入礱口,土礱古老結構展現無遺。前方女孩專注收集穀米,後方婦人正將穀粒緩倒入礱口,土礱古老結構展現無遺。(林桔春提供)
延伸閱讀
百年談文︱老車站裡的時光低語
2025年06月19日 | 23天前
在福字牆邊等一班幸福列車
2025年07月09日 | 3天前
樹洞守護者 貓頭鷹的自然詩篇
2025年06月23日 | 19天前
苗栗|親子輕旅行 南瓜童話世界
2025年05月09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