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變異株反覆感染 智力恐下降

Omicron變異株疫情捲土重來,雖未經大規模突變,但它的傳播速度快,免疫逃脫能力明顯,可能會讓之前感染過或近期感染過的民眾再次感染,而反覆感染可能會導致認知和記憶力受損。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最近在《健康1+1》節目中講解了新Omicron變異株的特性、重症警訊,以及長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週)對大腦的潛在影響,提醒民眾如何辨識症狀並及時就醫。
新變異株特點
柳朋馳介紹,與過去的COVID-19病毒株相比,本次感染的症狀有以下特點:
● 發燒比例降低。過去約7~8成的感染者會高燒,但現在僅3~4成會發燒,且多數人的體溫不超過38度。
● 全身痠痛仍然明顯。但喉嚨痛的比例下降,許多感染者僅感到喉嚨乾癢。
● 下呼吸道症狀減少。不像早期病毒變種會造成嚴重肺炎,這次的病毒主要影響上呼吸道,表現為流鼻水或輕微咳嗽。
● 鼻塞與痰液黏稠。許多患者反映鼻塞感強烈,痰液較黏稠,導致咳痰困難。
● 腸胃道症狀增加。相較過去,本次疫情的感染者出現腹瀉情況較為顯著,但通常不會是嚴重的水瀉。
柳朋馳解釋,目前流行的NB1.8.1或LB1.8變異株仍屬於Omicron家族,雖然未發生大規模突變,但其傳播速度更快,免疫逃脫能力較強,可能會令曾感染或接種疫苗的人再次感染。
社區內病毒不斷循環,也是這次疫情較猛烈的原因,而且不同國家間的交流也可能帶來新的病毒株,會使疫情持續擴散。
另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較低的族群,以及曾經感染過的人群,仍易受到病毒感染。
八大警訊立即就醫
柳朋馳表示,這次疫情的重症警訊主要涉及心臟功能、呼吸系統及敗血症。若民眾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前往大醫院或急診,而非一般診所,因為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氧氣支持、輸液或其他緊急醫療介入。
1. 喘或呼吸困難
2. 持續胸痛或胸悶
3. 意識不清
4. 皮膚/嘴脣或指甲床發青
5. 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
6. 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
7. 收縮壓<90mmHg
8. 無發燒的情況下心跳>100次/分
此外,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並在出現疑似重症症狀時盡速就醫。
他指出,之前的快篩試劑仍可用於檢測目前的變異株。快篩的標示物是較不易變異的抗原,因此即使病毒突變,仍能驗出感染。但要確認檢測時控制線(C線)仍然顯示,這表明快篩試劑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認知能力下降
柳朋馳表示,關於COVID-19病毒對大腦的影響,醫學界早在疫情初期就開始關注,並觀察到部分患者出現腦霧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混亂、思維比平常慢、思緒模糊、健忘、失語、精神疲勞等。
而2024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一項針對約11.3萬人的研究顯示,感染COVID-19後,不同程度的患者均可能出現認知與記憶力下降現象。其中,持續症狀已緩解的與病程較短的參與者,認知降低較小;長新冠患者、早期病毒株感染者和重症住院患者,記憶力與認知能力下降最為顯著。
柳朋馳強調,儘管近期流行的變異株對記憶力影響比早期高致病性毒株小,但若患者曾多次感染,仍可能累積影響,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而對於長新冠是否會影響患者多年,目前還未有明確答案。
對確診患者的建議
柳朋馳表示,隨著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防疫觀念已經有所調整。過去要求感染者必須等到快篩完全轉陰才能解除隔離。但現在發現,即使快篩仍顯示陽性,感染者的傳染力也可能已經大幅降低。他建議:
● 感染者應在確診後隔離5~7天,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
● 即使快篩仍顯示陽性,若症狀已緩解,傳染力可能已經減弱,但仍應注意防護。
● 剛痊癒的患者可能再次感染,應留意疫情狀況,並在高風險環境中戴口罩、勤洗手。
● 恢復社交活動時,仍建議戴口罩,尤其人潮密集地方或與高風險族群接觸時。
他提醒,剛痊癒患者不應立即進行高強度運動,應讓身體逐步恢復,避免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穩定時再次感染。一般健康者可休息2~3週再恢復運動,而慢性病患者則建議至少休息1個月,以確保身體狀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