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年開採深海稀土 減少對華依賴

日本將從一處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這是日本首次測試開採,將於明年1月啟動。
《日經新聞》7月1日報導,日本海洋科學技術振興院(JAMSTEC)將派遣「地球號」(Chikyu)深海科學鑽探船,停靠在距離南鳥島海岸100至150公里處。南鳥島是珊瑚環礁,位於東京東南約1,950公里處。
一條管道將被放到海平面以下5,500公尺的海底,採集35噸泥漿。如果成功,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船隻從如此深的海底開採稀土。
包括管道鋪設在內的整個施工過程預計耗時約三週,屆時「地球號」將負責將泥漿運回日本本土。每噸泥漿預計含有約2公斤稀土。
雖然中國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稀土,但日本周邊專屬經濟區的海床也蘊藏著豐富稀土資源。據估計,光是南鳥島周邊地區就蘊藏約1,600萬噸的稀土,位居世界第三位。
這些稀土中包含鏑和釓,這兩種稀土的含量特別豐富,而鏑是可用於製造電動車引擎的磁鐵,釓是用於製造核控制棒的元素。
南鳥島附近海域的深海礦床中還發現超過2億噸富含稀有金屬的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其中鈷含量相當於日本國內約75年的消費量,鎳相當於約11年的消費量。
錳結核(又稱多金屬結核)是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戰略資源。拳頭大小的錳結核由鐵和錳的氧化物組成,含錳約20%,鈷和鎳不到1%。這三種元素都用於製造電池,包括電動汽車電池。
稀土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對許多科技與軍事產品的關鍵原料,例如雷射導引武器、先進戰機、軍用夜光鏡、飛彈、iPhone、電動車、風力發電機、核能等。
多年來,中國掌握了全球九成的稀土生產。在和美國的最新貿易戰中,中共把稀土武器化,限制稀土和磁鐵出口,引發美國反制,管制晶片、化學品和飛機零件出口中國。
日本盼2028年供商務使用
日本政府預計最早在2028財政年度,從南鳥島開採的稀土就能在私人企業中應用。但這些礦床位於海平面以下約4千至6千公尺深的海底,具體情況目前尚不清楚。
在2022年8月至9月,日本海洋科學技術振興院在茨城郡近海成功開採了稀土元素。當時開採使用的管道深度達2,500公尺。
南鳥島稀土計畫原定於2024財年啟動,但由於英國公司製造的鋼管交付延遲,工程延至2025財政年度。2027財政年度將有另一次測試,計畫採集1千噸泥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