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搶進太空市場 12顆立方衛星分批發射

國科會轄下國家太空中心(TASA)2022年啟動「新創追星計畫」,協助國內新創發展遙測、寬頻通訊及物聯網IoT立方衛星星系。TASA表示,已規劃於今年10月發射3顆立方衛星,明年2月發射3顆、6月發射最後6顆升空,盼搶進國際商業太空領域。
新創追星計畫期程共10年,分成「1年+3年+3年+3年」共四期,目前已進入第二期、預算規模新台幣4.35億元。
太空中心表示,今年10月首批3顆立方衛星,包括由芳興科技研製「遙測衛星星系」的TORO 2、創未來科技研製「寬頻通訊衛星星系」的T.MicroSat -1,以及鐳洋科技研製「物聯網IoT衛星星系」的RIoT-1,將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共乘航班Transporter 15升空,同航班主酬載為福衛八號第一顆衛星FS-8A。
為提升台灣產業界的衛星設計與製造能力,迎戰商業太空時代,TASA立方衛星計畫主持人陳嘉瑞對《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切入太空產業主要有兩大面向,一是太空衛星的本體與酬載,二是地面設備的接收端。
陳嘉瑞說,SpaceX的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公司OneWeb,都能提供全球通訊服務,但過去台灣沒有自己的衛星,很難與這些大廠合作,多數國內產業只能開發太空地面接收設備(User Terminal)。
陳嘉瑞指出,這次3家廠商發射的立方衛星為8U(長40公分、寬20公分、高10公分)大小,成本與技術門檻低,適合驗證太空酬載。換句話說,台灣將擁有驗證自研太空系統的能力,相關衛星的飛行履歷,將成為打入商業太空市場的利基。
太空中心也首次透露立方衛星發射的具體時間表,陳嘉瑞表示,今年規劃發射3顆立方衛星,近期將討論衛星命名,明年則分兩批發射,2月預計發射3顆、6月發射6顆,總計12顆立方衛星升空。
各國避開紅色供應鏈 成台灣發展太空產業契機總統賴清德曾宣示,台灣除了要打造成為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也要發展下一個世代通訊的中低軌道衛星,讓工具機、基礎工業結合ICT(資通訊)產業,進軍成為全球衛星產業鏈的一環,在台灣打造非紅供應鏈。
針對國際上不希望在衛星等國家關鍵技術中使用中國產製的零件,陳嘉瑞說,「太空中心的目標,就是希望能扶植國內產業,將台灣製的衛星元件、儀器設備,透過立方衛星的驗證,賣到全世界。」
國科會表示,衛星計畫不僅能加速自主化研製技術,也將串聯衛星產業的上中下游,引導產業進行跨域與橫向協作,預期也會帶來外溢效應,帶動衛星直連手機晶片、自駕車導航、抗輻射電子元件、衛星IoT與通訊應用等領域的產業發展。
福衛八號擬2031年布建完成 國土監測網更綿密台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福衛八號,其中首顆衛星(FS-8A)預計今年8月起運送到美國、10月發射升空。國科會指出,福衛八號從設計到整合都在台灣進行,關鍵元件自製率達84%,整體將於2031年布建完成。
有關衛星布建規劃,TASA主任吳宗信告訴《大紀元時報》,航太技術掌握,台灣必須接軌太空經濟,才能完成國防自主最後一塊拼圖,福衛八號預計由6+2顆光學遙測衛星組成星系,今年首顆衛星將於10月正式升空。
吳宗信表示,福衛八號往後每年至少發射1顆,未來地表解析度將更清晰,從原先模糊車影,提升到辨識車輛形狀,分清卡車與轎車。他說,太空拍攝台灣的取像頻率將達到每日3次,建構更綿密的國土監測網。
美議員提案NASA與台合作 國科會:如能通過樂見其成去年美國跨黨派議員提出「2024台灣美國太空援助法案」,授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與台灣國家太空中心擴大合作,以增進台灣太空實力,這項法案將打破NASA因美方一中政策無權與台灣在太空領域合作的現況。
共和黨參議員施密特(Eric Schmitt)指出,太空領域是確保美國國安及強化海外聯盟的最前沿,台灣位於印太區域戰略位置,對美國國防及該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至關重要。這項法案是關鍵步驟,可確保國際夥伴免受中共的惡意影響。
由於法案需要參、眾兩院委員會通過,再送兩院院會通過後,由美國總統簽署才生效。外界關注美國總統川普是否會推動該項法案。對此,國科會回應《大紀元時報》,該法案屬於美國內政,如能通過,將樂觀其成。◇
台廠布局太空產品 進軍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