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晒米樂 從臉盆驅鳥到自製翻穀器

雲林一期稻作成熟了。(廖儷芬/攝影)
雲林一期稻作成熟了。(廖儷芬/攝影)

文/記者廖儷芬

每年夏收時節,當稻穗低垂、田野染金,雲林的村落間便開始傳來敲打聲與穀香。不同於現代多數農民將稻穀交給農會烘乾處理,還有一群堅持日晒米的農人,在烈陽下揮汗翻穀,以土地與陽光釀出米香,也悄悄傳承著農村的智慧與溫情。

打臉盆驅鳥 農民田間哨音

在二崙,農民葉步蒸每天巡視田區時,總會拿著一只大鐵鍋蓋或掛著一只大臉盆,時不時敲響兩下。「這聲音對麻雀來說是警告,牠們一聽就飛走了,稻子才不會被啄壞啊!」葉步蒸笑說。這個簡單動作,是農民多年經驗累積的智慧,一只臉盆、一根木棒,成了田間最實用的驅鳥器。

每年夏收時節,當稻穗低垂、田野染金,雲林的村落間便開始傳來敲打聲與穀香。(廖儷芬/攝影)每年夏收時節,當稻穗低垂、田野染金,雲林的村落間便開始傳來敲打聲與穀香。(廖儷芬/攝影)

「這聲音(敲鐵盆)對麻雀來說是警告,牠們一聽就飛走了,稻子才不會被啄壞啊!」葉步蒸說。(廖儷芬/攝影)「這聲音(敲鐵盆)對麻雀來說是警告,牠們一聽就飛走了,稻子才不會被啄壞啊!」葉步蒸說。(廖儷芬/攝影)

太陽能鳥鳴器 「稻田守衛」

另一頭,二崙農民廖而長裝設的不是風鈴,而是太陽能驅鳥器。「它模仿鳥類天敵的叫聲,麻雀聽了會怕,就不敢靠近。」這種裝置在五金行就能買到,不需插電、日照就能驅鳥,對高齡農民而言,是兼顧實用與便利的田間守護神。

二崙農民廖而長裝設的太陽能驅鳥器。「模仿鳥類天敵的叫聲,麻雀聽了會怕,就不敢靠近。」(廖儷芬/攝影)二崙農民廖而長裝設的太陽能驅鳥器。「模仿鳥類天敵的叫聲,麻雀聽了會怕,就不敢靠近。」(廖儷芬/攝影)

這種裝置在五金行就能買到,不需插電、日照就能驅鳥。(廖儷芬/攝影)這種裝置在五金行就能買到,不需插電、日照就能驅鳥。(廖儷芬/攝影)

老翻穀器回歸 童年記憶的農具

陳弘益拿出一件木製農具,這不是市售工具,而是他依照小時候印象復刻出來的翻穀器。「我小時候常幫家裡晒稻,就是用這個。現在機器雖多,但這支工具還是最好用,翻得勻、抓得快。」這件手工打造的翻穀器,經歷八個夏天的日晒與操勞,依然堅固如昔。

陳弘益每天觀雲望天,風來就翻,雷響就心驚,一場雨可能讓整批稻報銷。(陳弘益提供)陳弘益每天觀雲望天,風來就翻,雷響就心驚,一場雨可能讓整批稻報銷。(陳弘益提供)

陳弘益拿出一件木製農具,是他依照小時候印象復刻出來的翻穀器。(陳弘益提供)陳弘益拿出一件木製農具,是他依照小時候印象復刻出來的翻穀器。(陳弘益提供)

日晒越光米 陽光下的農情

來到水林,農民陳弘益的晒米場正在進行「第一晒」與「第二晒」,看天氣不對,不敢第三晒,有機越光米(臺南16號)鋪成整齊波紋,在陽光下閃耀著淡淡金光。

「這是我今年第二次晒米了,前幾天下過雨,終於有好天氣,真的是一場賭天氣的戰爭。」陳弘益說。他每天觀雲望天,風來就翻,雷響就心驚,一場雨可能讓整批稻報銷,日晒米是一分與天氣角力的藝術。

在米廠統一收購與機械化普及時代,堅持日晒米的農民越來越少。晒米不僅耗時、耗力,還要面對氣候無常的挑戰。但今年不同,因為米價上漲,還有希望外銷到日本,農民的辛勞終於有了回報。「我們的米被看見了!」廖而長笑著說,眼神裡藏著期待與成就。

在雲林田間,還有許多像葉步蒸、廖而長、陳弘益這樣的農民,用著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守護著每一粒稻米。每一道晒米波紋、每一次驅鳥的敲擊,都是這片土地最動人的風景。◇

6月底7月初是雲林一期稻作的採收期。(廖儷芬/攝影)6月底7月初是雲林一期稻作的採收期。(廖儷芬/攝影)

飽滿金黃的稻穗,是農民殷殷期盼的結果。(廖儷芬/攝影)飽滿金黃的稻穗,是農民殷殷期盼的結果。(廖儷芬/攝影)

曬米不僅耗時、耗力,還要面對氣候無常的挑戰。(廖而長提供)曬米不僅耗時、耗力,還要面對氣候無常的挑戰。(廖而長提供)

堅持日晒米的農人,在烈陽下揮汗翻穀。(廖而長提供)堅持日晒米的農人,在烈陽下揮汗翻穀。(廖而長提供)

「我們的米被看見了!」晒米農廖而長笑著說(廖而長提供)「我們的米被看見了!」晒米農廖而長笑著說(廖而長提供)

延伸閱讀
吳嘉隆:川普戰略斷中共軍事能力
2025年07月22日 | 1天前
白營提案 邀卓揆報告台美關稅
2025年07月22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