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宋詞】曉風殘月 千年前最動人的離別

詞人出行走水路,心愛的女子為他餞行。一邊是離人的互訴衷腸,一邊是江上的船夫頻頻催促,強烈的衝突感強化詞人面對分手的留戀與煎熬。(圖/志清)
詞人出行走水路,心愛的女子為他餞行。一邊是離人的互訴衷腸,一邊是江上的船夫頻頻催促,強烈的衝突感強化詞人面對分手的留戀與煎熬。(圖/志清)

文/蘭音

他是金榜失意、風流清狂的白衣文士;她是多才多藝、柔情似水的妙齡女子。在一個秋雨落盡的清冷黃昏,他們在江邊設帳擺宴,卻執手含淚,深情凝望。

毋須言語,那淒切的蟬聲、停泊的蘭舟,都是他們惜別的心聲;浩淼的煙波、迷濛的霧靄,彷彿他們別後的寫照。古人重離別,因為交通不便、訊息阻隔,一次告別往往就是長年累月、甚至永遠的分離。「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對才子佳人的餞別畫面,定格了淒美的瞬間,更化作一支吟詠離情的絕唱。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境賞析

詞牌《雨霖鈴》出自唐玄宗之手。相傳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出逃長安,途中為安撫隨行大軍,不得已賜死最心愛的楊貴妃。他入蜀後聽到淅瀝的雨聲和房簷下叮咚的風鈴聲,悲從中來,作《雨霖鈴慢》表達對楊貴妃的深深思念。宋詞以婉約為宗,詞人用《雨霖鈴》作慢詞,書寫難捨難分的離情別緒,便奠定了哀怨悲傷的情感基調。

「寒蟬淒切」,秋季蟬聲難久,流露出淒清和衰頹的意味。詞人以蟬聲起興,用「寒」、「淒切」形容離別時分的傷感心情。第一樂句僅四個字,短促急切的句式,突兀的打破舒緩悠長的慢詞節奏。彷彿是詞人驚覺要與戀人告別,心頭被重重一擊的震撼,讀者也在一瞬間被帶入話別的情境中。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此句點明告別的地點、時間與天氣。長亭是古代特設的供人休憩、送行的亭子,暗含悲傷情緒,此時又是秋雨初停的黃昏,更為離別渲染了慘淡低迷的氛圍。

古人送別,充滿儀式感。詞人出行走水路,心愛的女子在都城外的江水邊,為他搭設帳幕,勸酒餞行。然而「都門帳飲無緒」,詞人為離別而痛苦,怎麼有心情飲酒作樂?「留戀處」,一邊是離人的互訴衷腸;「蘭舟催發」,一邊是江上的船夫頻頻催促,強烈的衝突感再次從心理上急切緊張的節奏,強化詞人面對分手的留戀與煎熬。

分別的時刻愈發逼近,在這短暫的時刻,他們只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一句寫出了傷心到極致,卻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分離之痛。「無語凝噎」,無聲勝有聲,詞人的悲苦,更甚於涕淚哭嚎的直接宣洩。

上闋長於渲染和構建衝突,給人以悲切、緊迫之感,結句則一筆宕開:「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詞人用「念」字轉入別後的想像,寫盡纏綿悱惻之意。他這一去,就是千里行舟,煙水茫茫,滿目皆是沉悶的霧靄與無垠的天空。

下闋則從這一聯想自然過渡到闡發古今所有離情的懷想:「多情自古傷離別。」離愁別緒是普世情感,所以詞人才會如此黯然神傷。而且,這場告別發生在寒冷蕭瑟的季節,他的傷感又比普通的告別更深一層,所以他感慨的說:「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詞人沉浸在迷惘悲傷的情緒中,不禁自問自答,表白心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不直說酒醒後獨自漂泊的孤苦,而是用唯美而清冷的畫面婉轉道出:夾岸楊柳柔弱無依,晨風起、明月殘,他的世界只剩下冷寂無言的風景。此句景中含情,意蘊豐富,是最具婉約詞風的千古名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自別後,詞人與佳人相會無期,眼前美景無心觀賞,形同虛設。詞人未直言離愁別恨,反而說自己對一切美景都不再動心,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曲折,更加動人心弦。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詞人以一聲長嘆收束全詞,道出離別之苦的根源,是無人傾訴、是知音難覓的痛楚。整首詞一洗宋初詞壇的綺豔之風,用白描、鋪敘手法表達真摯樸素的離情,將俗世情感描摹得跌宕起伏、層層昇華,堪稱情詞中的巔峰之作。

詞人背後故事

柳永,字耄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這個未在正史留下隻言片語的文人,因為詞作而流芳百世。他是宋初詞壇最重要的填詞大家,對詞的題材創新、慢詞創作,以及寫作技法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既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也是享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殊榮的一代詞宗。

才子詞人,白衣卿相,是柳永對自己的「定位」。這些自負輕狂的名號背後,隱藏著難以言說的遺憾。其實,柳永生於官宦世家,自幼飽讀詩書,有志於科場揚名,報效國家。然而他四次科考落第,直到第五次、大約50歲時才通過恩科及第。柳永在晚年也算實現入仕理想,輾轉各地為官,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的大部分人生階段,是在秦樓楚館、酒肆勾欄度過的。早年,他富有文采、風流多情,流連舞榭歌臺、結交歌伎樂工,創作了許多廣為傳唱的詞作。《醉翁談錄》記載,許多歌姬不惜錢財請柳永作詞,而且「一經品題,身價十倍」,柳永曲詞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柳永的文名愈盛,士人階層對他的評價愈負面,還將他科舉失利的原因歸結於填詞。宋代筆記《能改齋漫錄》記載,柳永多作「淫冶謳歌之曲」,宋仁宗則崇尚儒雅清正,特意在進士榜上將柳永除名,還用引其詞句作批語:「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從此,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更加大膽、頻繁的出入坊曲,為歌兒舞女題寫的詞作也更加豐富。這段軼事的真實性難以確定,然而柳永的確與歌舞伎真心相交,結下深厚感情。那首描寫離情之苦的《雨霖鈴》,就是在柳永離開京城,與一位歌姬作別而寫下的名篇。

柳永,彷彿是為詞而生的文人。他的詞作,還包含羈旅行役、都市民情、干謁應制等內容,突破了宋詞誕生之初以戀情宴樂為主題的局限。當然,詞是演唱的藝術,歌舞伎為柳詞的傳唱、提升其知名度同樣功不可沒。

後世文人喜歡柳永的作品,也對柳永的經歷充滿同情。柳永去世後,許多以柳永為主角的話本、雜劇、小說不斷湧現。在這些作品中,柳永有多重形象:他是恃才傲物的浪子,也是秉公執法的官員;他藐視功名,重情重義;最終金榜題名,得償夙願。而不變的,是柳永非凡的才情,以及和諸位歌舞伎的傾心交往。

這些豐富傳奇的故事,填補了柳永在史料上的空白,也反映了後人對柳永的想像和敬意。這其中,馮夢龍撰寫的《眾名姬春風弔柳七》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篇小說延續了柳永風流才子的形象,開篇就用三位名姬「爭養」的情節,突顯柳永的才華與受追捧的程度。

小說中還塑造了兩個特別的名姬。一個是與柳永誓為夫妻的謝玉英。她和柳永分別三年,從背棄誓約、千里投奔,到冰釋前嫌,二人終於再續前緣。第二個是遭人算計、情路坎坷的周月仙。柳永得知她的遭遇,為其贖身、除樂籍,促成他人的美滿姻緣。這兩個故事都表現了風塵女子在現實生活中的艱難與無奈,也將柳永理解、尊重女性的美好特質刻劃得更加真實、生動。

「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柳永因詞斷送仕途、奉旨填詞的軼聞也在小說中充分展現。不過,作者馮夢龍為柳永安排一個完滿的結局。柳永暮年夢到玉帝使者,召他赴天宮創作新樂。夢醒後,他沐浴、瞑目而逝。最後,眾歌姬出資財,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此後每年清明備禮弔祭,此風俗成為當地一大盛事。

柳永才華天生,在人間大量創作宋詞,正是完成上天賦予他的使命。馮夢龍或許也想告訴讀者,柳永正是這樣一位終身困頓,卻以宋詞開拓之功而被後世銘記的非常之人。◇

參考資料:《樂章集》、《醉翁談錄》、《能改齋漫錄》、《喻世明言》等。

延伸閱讀
笑看人生低谷! 一窺蘇東坡澈悟蛻變
2024年11月03日 | 11個月前
【品讀宋詞】末世壯歌《酹江月》
2024年01月20日 | 1年前
【青松絮語】猝不及防 的離別
2024年01月25日 | 1年前
【品讀宋詞】宋人的俠客夢
2023年06月23日 | 2年前
唐宋詞牌的歷史掌故
2023年07月17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