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微型光纖陀螺儀 中山大學發明獎奪金

導航系統在現代科技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其核心技術光纖陀螺儀體積大、成本高,且世界主要專利由歐美國家長年把持,不利微型及商業應用。中山大學光電工程系研發出新技術,做出比綠豆還小的光纖陀螺儀晶片,成本更只要五分之一,獲經濟部「國家發明獎」金牌肯定。
中山大學光電系教授特聘洪勇智指出,導航系統在現代科技中扮演關鍵角色,廣泛應用於太空衛星、潛水艇、無人機、自駕車,甚至機器人等領域。而導航系統的心臟「慣性感測器」,是以「光纖陀螺儀」為核心,包含光源、光相位調變器、檢光器、光耦合器及光纖環等多個光電元件,皆為獨立封裝後以光纖連接,組裝複雜且體積龐大。
洪勇智觀察,全球光纖陀螺儀的主要專利長年以來由歐美把持,因此不易突破技術門檻,且開發成本高,不利於微型與商業應用。為此,他自2015年起致力突破技術瓶頸,研究團隊運用矽光子積體電路技術,將光纖陀螺儀系統中多項光電元件整合在單一矽晶片中,大幅縮減驅動晶片尺寸,體積比一顆綠豆還小。
洪勇智說,研究團隊也將系統簡化為「光源、矽光子陀螺晶片及光纖環」三件組,成功研發出微型光纖陀螺儀。由於矽晶片可利用CMOS晶圓廠製程實現量產,因此可將製造成本減少為五分之一,並維持戰術級感測特性,開啟光纖陀螺儀全新應用領域。這項技術目前已取得研發專利,並榮獲經濟部「國家發明獎」金牌肯定,為學術界唯一獲獎者。
洪勇智笑說,自己是「領著老師的薪水,做業界的工作」,不僅工作時數長、壓力大,相關的教學研究服務也不能少。他認為,與產業共同努力,是互惠的成長,他不是在實驗室裡土法煉鋼,而是把晶片送到晶圓廠代工,每年可能要花費數百萬元經費;研發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除了須克服技術問題外,若無外部大型計畫經費挹注,研發恐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