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擴及低海拔 人熊共處成挑戰

圖為台灣黑熊。(農業部林保署提供)
圖為台灣黑熊。(農業部林保署提供)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人熊衝突漸增,農業部林保署統計,今年1月以來,共接獲10起台灣黑熊侵擾通報案件,其中6起為黑熊侵擾周遭區域後受困,這些情況在過去3年來從未見過。林保署長林華慶16日表示,台灣黑熊族群有穩定增長趨勢,分布範圍也更廣,已擴及低海拔區域,「人熊和平共處」已是保育政策的首要課題。

林華慶表示,從2011年以來的監測與發現紀錄點位的統計,台灣黑熊的族群正逐年上升,不論是1,2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或1,2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地區,發現黑熊的紀錄都持續增加,甚至已到了淺山與平地,像是東部台9線的山腳下都有出現。

據林保署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5年,全台包括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共2,034筆黑熊發現紀錄,以2018年為分界點,進行前後紀錄點位比較,2011年至2017年,全台共11縣市、17鄉鎮有發現黑熊的紀錄;2018至2025年,增加為11縣市、27鄉鎮有黑熊紀錄。

以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紀錄來看,2011年到2017年,紀錄到黑熊點位有78筆,2018年到2025年增加到513筆;觀察海拔500公尺以下,2011年到2018年的黑熊點位有18筆,之後逐年增加,2025至今就有16筆。

另外,林保署觀察到,自2018年起,全台共有60筆母子熊紀錄,其中23筆出現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顯示中低海拔環境,也開始適合黑熊棲息,另外母子熊出現,也是族群擴張指標之一。

山村部落成黑熊保育前線

林保署指出,目前國有森林的覆蓋面積是142.9萬公頃,比2015年增加近2.2萬公頃,復育森林讓包括黑熊在內的野生動物穩定增長。

林華慶提到,黑熊是台灣陸域最高階的掠食者,具重要生態指標,未來的保育政策首重人熊和平共處,山村部落是面對黑熊族群的第一線,林保署會持續結合在地社區協力堆動黑熊保育,輔導禽場、蜂場強化阻設施,運用科技及早預警黑熊入侵。

防黑熊侵擾 食物管理是關鍵

林華慶強調,食物管理有其重要性,目前國有森林區都禁止餵食任何野生動物;對於未來整個國有林區,能否全面禁止餵食,已進行《森林法》修法,草案已經送到行政院。

山區食物管理牽涉多種樣態,林華慶說,像是山區居民餵養遊蕩犬,另外許多山村部落會以焚燒方式處理垃圾,過程中就會吸引黑熊,或是民眾到山上遊玩留下便當等食物殘渣,人為因素相當多,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讓人為因子消失。

東海大學特聘教授林良恭表示,黑熊為了找食物,活動距離就會變得非常大,移動距離超過20至30公里,為冬眠做準備,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山區裡的食物管理就變得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中共暫緩對美稀土出口禁令
2025年05月15日 | 8天前
運動部9/9掛牌 部徽發想自Team Taiwan
2025年05月15日 | 8天前
川普敦促敘、以恢復關係
2025年05月15日 | 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