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桌前的迷惘 轉向義大利的製鞋學校

十年前,Emi還坐在中山醫學院的教室中,學習心理與社會學理論。她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社會學系,原被期待走上社會服務的路,但她的心,始終不屬於那條筆直的道路。
「我想做一些更喜歡的事。」這句話,讓她做出人生第一個巨大的轉彎。
懷著不被理解的勇氣,她獨自前往義大利——從零開始,踏入佛羅倫斯的傳統皮鞋學校,學習百年來職人手下流傳的製鞋技法。從拉楦、削皮、手縫到設計,每一步都困難重重。語言隔閡、文化衝擊與女性身份的限制,讓她屢屢在課堂與生活中感受到無形的阻力。
「一開始很想家也沒朋友,常常想放棄。」她坦白地說。但支撐她走下去的,是一種不服輸的信念,「我想證明,女生也可以做鞋子,也可以做好。」
她在鞋底藏了一顆心
本次的參賽作品中,最讓人驚豔的不只是整體工藝與設計語彙,而是鞋底藏著的一枚金色心形墜飾。評審細看之後發現,墜飾內藏著一只迷你手錶與一顆藥錠模型。
「時間就是解藥。」她解釋,時間是最終的解藥。它讓我們和過去和解,也讓我們明白,所有發生過的事情,從來不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的細節,融合了她成長背景與個人故事,也喚起人們對「時間與自我信仰」的思考。鞋子不再只是穿著的器物,而是一段旅程的象徵。
曾回到雲林 用鞋說故事
「我想在家鄉做點什麼。」
從義大利回國,她沒有選擇在大城市開設工作室,也沒有留在歐洲進一步深造,而是選擇回到雲林斗六設立工坊,開始自己的品牌,但後來大環境因素,還是選擇到英國繼續深造磨練。
每天與牛皮為伍,手作數小時,一針一線地製作著屬於自己的作品。
她不追求量產、不趕潮流,只專注於每一雙鞋的故事與情感注入。她將傳統的西方手工底縫技術與東方的留白之美結合,作品蘊含著細膩的內斂與獨有的堅韌。
母親的話 最真摯的支持
在這條十年的學藝路上,最早支持她的,除了那份不服輸的自己,還有她的家人。Emi媽媽提到,雖然女兒曾歷經手機被搶、錢包遺失、語言孤立與孤單寂寞,但「她撐下來了,而且一點都沒有抱怨。」
「她真的不簡單,要靠很強的自主與紀律才能走到這裡,做媽媽的很佩服。她是世界製鞋大賽,首位榮獲前四強的女性製鞋師,這是母親節最好的禮物!謝謝我的女兒。」她語帶激動地說。
雲林的金色之心 閃耀國際舞台
得知Emi得獎的消息後,母校西螺鎮東南國中的師長們都非常欽佩與感動:「她不只是為自己發光,也為母校爭光。」雲林文觀處處長陳璧君也開心的表示:「Emi是真正的台灣之光!雲林之光!」
這場被譽為「鞋界奧斯卡」的國際競賽中,Emi的設計不浮誇、不迎合潮流,卻用她堅毅的東方美感打動了國際評審。她的鞋,是一封長達10年獻給自己與時間的情書。

她走在喜歡的路上 也照亮了別人的夢
「Now I know the direction in which I have to go...」
比賽結束了,下一站或許是巴黎,也可能回到台灣。只要心懷熱愛,心中的方向就足以清晰。
她引用畫家梵谷寫給弟弟的信:「Now I know the direction in which I have to go, and need not hide myself.」
從中山醫學院社會學系畢業,到義大利工坊習藝,再到世界舞台獲獎,她沒有隱藏自己,只是誠實地走在熱愛的路上。而這條路,雖孤獨,卻閃著微光。
正如那雙鞋底藏著的金色心型墜飾——那不只是一個工藝的細節,而是一顆不願妥協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