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須懂捨棄 胡毓豪:攝影之路是修煉

攝影不只是技術,更是一場修煉。知名攝影家胡毓豪,走過新聞現場與教學領域,體悟出利用大自然的光影,才能用攝影刻畫、捕捉人生的精采時刻。他認為,攝影心法與人生處世之道非常相似。「修煉之前,你會拍照;修煉之後,你學會了攝影。」
「構圖不能什麼都抓,畫面會亂,就如同人生也一樣。」胡毓豪說,現在資訊過量、選擇太多,學會捨棄與取捨,反而是一種智慧的展現。攝影中的構圖是減法思考,與人生抉擇一樣,知道什麼該留下,那些東西必須懂的捨棄。
他提到,「我曾經拍一個攝影專題,講述佛教世界由地水火風所組成,在我的鏡頭之下,只有抓住這個主軸,其他我都視而不見。」
「你對事情看法,都顯現在影像中。」他說,拍照是入門容易,但是要成就,卻很難,經過思考拍出來的照片,情感溫度、個人的影子,就會進到照片裡。「讀者可從照片中,發現你的想法,以及信念。」
喜歡走路拍照,慢慢觀察、思考構圖的胡毓豪說,他喜歡到戶外拍照,為了等待理想的光影,可以耐心等待,有時候兩三個禮拜,連一張照片都沒有,運氣好有時候一天可以拍好幾張。現在人生活步調太快了,要有好作品,要學會慢下來,仔細觀察周遭。
「起心動念不同,做法自然會改變。」他說,拍照不能只是為拍而拍,要有主題、有選擇、有耕耘。好的作品,是觀察、等待、思考與情感互相融合的成果。
一張好照片 要能感動他人
現在各種熱門照片濾鏡App,可以隨時修改,使拍照更容易。他坦言,「我不看那些濾鏡照片,看了會退步。」拍照必須要精準,而非事後靠修圖加工。那些過度修飾的影像,容易掩蓋創作者原本的視角,失去與觀看者的情感連結。
所謂的攝影人,必須懂得光線與色彩的變化,因為色彩是會呼吸的,是有生命的。他解釋,「我們平常看到交通標誌、看板,那些顏色是死的;但花的顏色是活的、會變化的。」真正的攝影,不能依賴濾鏡與後製,而是從觀察與感受開始。
「一張好的照片,對自己要有意義,也要能感動他人。」這張照片才有價值,不致淪為孤芳自賞。同一張照片,每個人感受不同,因為照片需要看的人去讀,彼此頻率相近,就會產生共鳴。他相信,影像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虛無飄渺,但卻可以跨越語言與時空,直接碰觸到觀看者內心深處,就能感動人心。
光與影 攝影生命與感情
懂得光與影的變化,攝影才能進入另一個層次。因為在胡毓豪心中,「光,是攝影的生命;影,是攝影的感情。」唯有掌握光影的美,才能進一步掌握照片的形、色、意;有好的光線,顏色就漂亮。這就是為何有些人,拍的照片特別動人的原因。
「曝光過度,畫面一片白,什麼都沒了,全部被上帝收走;全部黑成一片,你就什麼都看不見。」他體悟,這就像人生都會經歷生與死,但中間那段時光是最可貴的,極端的黑與白,並不精采;最動人的,是光影交錯的中間片段。要補捉那稍縱即逝的片段,就要好好體會光影的變化,就像人生中那些值得體會的時刻。
他舉例,平時習慣吃對身體好的食物,一旦嘗到不好的東西,根本吞不下去。眼睛也是一樣的道理,看過什麼是經典,事物的好壞,馬上能明確辨別。
手與心契合 從心出發引共鳴
胡毓豪60歲時,出版第一本書《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強調攝影應回歸到內心的感受,如何用照片向外界傳達出自己的意念為主軸。
這樣的攝影心法,打破市場慣例,不以技巧為主題,而是從心出發,意外的引發讀者強烈共鳴。對他而言,攝影是手與心的契合,也是一場從內而外的修煉。每一張好照片,都來自於觀察、等待與內心的觸動。他認為,一張照片若只是漂亮,只是好看,但如果能感動人,就是好作品。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拍出什麼樣的照片。」是他真實走過之後,慢慢明白的道理。拍照的過程,就是自我認識的歷程。「你拍什麼,怎麼拍,最終反映的是你怎麼看世界,也怎麼看自己。」
攝影靈魂來自詮釋能力
「新唐人國際攝影大賽」今年已邁入第五屆,胡毓豪說,這場強調光明與善意的賽事,正回應了攝影的本質。
對於「新唐人攝影大賽」以復興傳統美學為主旨,強調攝影不只是技術競賽,更呈現光明、善意與自然的精神實踐,他首先表示認同。「我為什麼沒有強調技巧,因為技巧是必然的、基本的。」就如同一位音樂家,問他什麼最重要?他會回答,「我詮釋樂器的能力跟別人不一樣」。
技巧絕對重要,但不能讓技巧凌駕於情感與價值之上,否則攝影就失去了靈魂。他以音樂為例子,樂譜是死的,人是活的,同一個樂團,經由不同的指揮演奏出來的音樂,氣質、韻味就是不同,一位藝術家的價值,在於「你詮釋作品的能力」。
談及新唐人攝影大賽中的各項主題。胡毓豪認為,「光明」這樣的抽象概念,是攝影最難詮釋的一點。因爲每個人對光明的理解不同,涉及內在價值與精神層面的感受,「如果你不曉得正路在哪裡,你怎麼拍出光明面?」因此,這是最難以詮釋,卻也最值得追求。
相機治百病 讓人樂在其中
在媒體、教育領域耕耘多年,回顧攝影對自己的人生的影響,胡毓豪說,「我經常講,相機可以治百病,讓我忘憂,且樂在其中,當你專注於觀察光影、思考主題,在一張照片裡看見自己的心,很多煩惱就會放下。」攝影,讓他學會了活在當下。
對於想要踏入攝影這個領域的年輕人。他則建議,「無論從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把攝影當作修煉與修養。你走過的人生,會轉化成你獨特的作品,這點別人學不來。」因為那是心的投影。
人生前半段都在拍照的胡毓豪笑談,年輕時拍新聞照片,過了今天,明天就忘了,但也有些作品再幾年之後回顧,卻發現不一樣的光景,這讓他不禁思考,這張拍的這麼好,怎麼當時卻沒有感覺?
原來隨著人生歷練、階段性的不同,體悟會有所變化,看待作品的深度自然不同。尤其「影像是感覺的產物,會成為你喜愛的照片,一定有你思考的內涵與情感在裡面。」他認為,這正是攝影最令人著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