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崙海岸的初夏晨曦

花蓮美崙海岸的初夏。(陳明忠提供)
花蓮美崙海岸的初夏。(陳明忠提供)

【記者廖儷芬/花蓮報導】

在清晨與黑夜交界之際,海面上浮動著橘紅與深藍交融的暮色。遠方燈塔與漁火點點,像靜靜守候的靈魂。此時,陳明忠的鏡頭捕捉到一位漁夫,頭戴燈具、雙手持竹製推網,踏浪而入。這是夜捕紅頭吻仔魚的時刻,一種古老的儀式也隨之展開。

這些漁夫,穿著厚重防水衣,頂著頭燈,在夜與潮聲之間行走。他們的推網,在燈光下泛出金黃光澤,如羽翼展開,在海面跳動。一抬一舉,都是對大海的低語、對傳統的敬意。

紅頭吻仔魚,也叫「星仔魚」,春末夏初洄游至東海岸,是在地人的美食記憶。這套漁法,過去活躍於美崙與七星潭一帶,現今已漸稀少。對漁民而言,這不僅是捕魚,更是信仰的延續——與海和諧共處,才得年年豐收。

在清晨與黑夜交界之際,海面上浮動著橘紅與深藍交融的暮色。在清晨與黑夜交界之際,海面上浮動著橘紅與深藍交融的暮色。(陳明忠提供)
陳明忠的鏡頭捕捉到一位漁夫,頭戴燈具、雙手持竹製推網,踏浪而入。陳明忠的鏡頭捕捉到一位漁夫,頭戴燈具、雙手持竹製推網,踏浪而入。(陳明忠提供)
紅頭吻仔魚,也叫「星仔魚」,春末夏初洄游至東海岸,是在地人的美食記憶。紅頭吻仔魚,也叫「星仔魚」,春末夏初洄游至東海岸,是在地人的美食記憶。(陳明忠提供)

人與自然的對話

陳明忠以夜色為幕,記錄海岸邊的等待之景。石灘上的棚架簡陋卻溫暖,漁民守著裝備,等待潮起再次出海。遠方廠房煙霧冉冉,與棚內昏黃燈光形成對比。

那不是孤寂,而是堅定——每位守夜者的身影,都是這片土地與大海共生的證明。

鏡頭再往遠方推進,夜色中的銀河緩緩升起,推網漁夫像一串串流動的星光,沿著海岸拉出光之軌跡。他們的身影在潮間舞動,如同海的吟唱者,在寂靜中表現生命的韻律。

陳明忠以夜色為幕,記錄海岸邊的等待之景。陳明忠以夜色為幕,記錄海岸邊的等待之景。(陳明忠提供)
遠方廠房煙霧冉冉,與棚內昏黃燈光形成對比。遠方廠房煙霧冉冉,與棚內昏黃燈光形成對比。(陳明忠提供)
那不是孤寂,而是堅定——每位守夜者的身影,都是這片土地與大海共生的證明。那不是孤寂,而是堅定——每位守夜者的身影,都是這片土地與大海共生的證明。(陳明忠提供)

每個清晨都是一場生命展覽

當陽光尚未灑滿海岸,黎明的色調鋪展於陳明忠的鏡頭之中。攝影不只是遠景的震撼,更是微觀生命的讚歌。他彎下腰,將鏡頭對準腳下的每一處角落:

一隻繡眼畫眉藏身葉影之中,像晨曦的小精靈;蝸牛沿著樹皮緩緩移動,螺殼反射著濕潤的光;一隻藍鶲母鳥守護著蓬鬆的鳥巢,三顆半透明的蛋微微閃光。

不遠處,紅色毛毛蟲在樹幹間蠕動,月桃花含苞待放,樹蔭下的真菌群落色彩斑斕,如同自然界的點彩畫作。他說:「只要你放慢腳步,彎下腰,就能看到一場無聲卻壯麗的劇場。」

每個清晨都是一場生命展覽。每個清晨都是一場生命展覽。(陳明忠提供)
攝影不只是遠景的震撼,更是微觀生命的讚歌。攝影不只是遠景的震撼,更是微觀生命的讚歌。(陳明忠提供)
一隻繡眼畫眉藏身葉影之中,像晨曦的小精靈。一隻繡眼畫眉藏身葉影之中,像晨曦的小精靈。(陳明忠提供)
鳥巢裏的三顆半透明蛋微微閃光。鳥巢裏的三顆半透明蛋微微閃光。(陳明忠提供)
樹蔭下的真菌群落色彩斑斕。樹蔭下的真菌群落色彩斑斕。(陳明忠提供)

自然之詩的延續

攝影,是對世界的凝視;而晨光中的美崙,是對生活的頌歌。陳明忠用手機、用心,記錄下這些一閃而逝的畫面,喚醒我們對土地的感知,也提醒我們:

最美的風景,常常在最安靜的時刻裡悄然展開。

攝影,是對世界的凝視;而晨光中的美崙,是對生活的頌歌。攝影,是對世界的凝視;而晨光中的美崙,是對生活的頌歌。(陳明忠提供)
陳明忠用手機、用心,記錄下這些一閃而逝的畫面。陳明忠用手機、用心,記錄下這些一閃而逝的畫面。(陳明忠提供)
最美的風景,常常在最安靜的時刻裡悄然展開。最美的風景,常常在最安靜的時刻裡悄然展開。(陳明忠提供)

延伸閱讀
強震剛滿週年 花蓮、台南地牛又翻身
2025年04月03日 | 1個月前
尋訪血藤未果 春日卻滿懷芳香
2025年03月31日 | 1個月前
花蓮縣民政處長 涉查水表50萬交保
2025年03月26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