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豬雜輸台檢出萊劑 專家籲監測流向

近期有一批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萊克多巴胺(萊劑),儘管未超出法定容許值,但為自2021年以來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次檢出萊劑。專家呼籲,應監測流向並強化相關配套。
依據現行規定,衛福部食藥署針對豬隻各部位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為豬肝、豬腎0.04PPM,豬肉、豬脂肪及豬腸、豬腦等豬雜碎組織均0.01PPM,而這批來自澳洲豬其他可食部位萊值低於標準值。
據食藥署4月29日豬肉儀表板顯示, 一批自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總計22.99公噸,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這是台灣於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以來,首批進口含萊劑豬肉。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表示,目前雖政府呼籲業者自主標示豬肉產地,但儀表板上的進口豬肉大多不知流向,這些進口肉可能被用於加工食品或組合肉,若業者不標示的話,消費者也無從得知豬肉產地。
鄧惟中提到,消基會先前也曾針對羊肉進行抽驗,並發現其中摻有豬肉成分,民眾若不想吃到萊劑,只能選擇有國產標章的豬肉才能安心,外食選擇就更少了,希望食藥署可以有更多作為。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解釋,萊克多巴胺為交感神經興奮劑,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心跳加快、手發抖、心悸、腸胃道症狀,嚴重會心律不整。
楊振昌表示,過去主要發生在飼養的動物身上,出現躁動行為,國際目前沒看到曾發生於人體案例,但主要是擔心長期暴露是否有危害,呼籲政府要強化產地標示,讓民眾擁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