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海產黃魚數十年內恐枯竭 學者籲規劃保育

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研究發現,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魚種石首魚(俗稱黃魚),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溫度改變高度敏感,恐隨著全球暖化加劇而面臨枯竭風險,呼籲列為優先保育與管理的目標物種,研究成果已獲國際期刊接受刊登。

林裕䕒指出,此研究是以「魚類重要棲地」為核心概念,經過4年實地調查,蒐集台灣西部沙泥底質海域的魚類族群分布、體型、數量及環境參數等資訊,涵蓋範圍橫跨屏東枋寮至苗栗外海,累積大量生態觀測與環境變數資料;研究中也繪製13科底棲魚類分布圖,並分析其對環境因子的豐度反應差異,探討魚種與環境因子間的關聯性。

研究顯示三大結果,首先是「台灣西岸魚類分布不均」,南部測站的魚類總數雖較多,但中部測站的魚種體型較大,顯示出顯著的空間異質性。其次是「不同魚種分布不一致」,如石首魚與舌鰨在中部海域較多,而蝦虎魚與海蛾則偏好南部海域,顯示劃設單一區域無法涵蓋所有保育目標。

第三,「各類魚種對環境變因的反應不相同」,如石首魚族群數量與水深呈正相關、與底水溫呈負相關,偏好棲息於低溫深水的海域;鲆魚則偏好淺水區域。顯示氣候變遷將對不同物種產生不同影響,以石首魚為例,其對於低溫深水海域的偏好,在未來氣候暖化下,台灣海岸石首魚族群數量可能會明顯降低,進而影響沿近海漁民的收穫。

林裕䕒說,研究結果提供魚類空間分布資訊、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可作為政府劃設保護區、調整漁業管理與氣候調適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由於台灣西部底棲魚類對氣候變遷的反應具高度物種特異性,未來海洋資源管理應擺脫一體適用的做法,改採精準、分區、分物種的策略;尤其黃魚對海水溫度變化極為敏感,應即早納入保育管理規劃,以免枯竭。◇

延伸閱讀
想來台工作 陸女假結婚被拆穿
2025年04月23日 | 3天前
康橋單車環台遭撞 重傷生已好轉
2025年04月23日 | 3天前
去年多位政要赴中 IORG揭露名單
2025年04月23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