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廚餘每年近百萬噸 立委提兩方式減量

民進黨立委22日協同多個民團舉行「廚餘不廢 永續到位」記者會。(蘇巧慧辦公室提供)
民進黨立委22日協同多個民團舉行「廚餘不廢 永續到位」記者會。(蘇巧慧辦公室提供)

【記者常懷仁/台北報導】

立委蘇巧慧、陳培瑜、林月琴、吳沛憶22日協同多個民團舉行「廚餘不廢 永續到位」記者會,蘇巧慧表示,台灣近10年的廚餘回收量每年平均高達53萬噸,如果加上倒入一般垃圾中的潛在廚餘,每年則高達近百萬噸,唯有從源頭惜食、末端去化兩種方式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減少廚餘量,達到永續社會的願景。

蘇巧慧表示,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的糧食被浪費,然而全球同時亦有近8億人受飢餓所苦,而台灣每年產生近百萬噸的廚餘,是亞洲製造最多廚餘國家,其中新北市為例,每日就產生約370噸廚餘。

蘇巧慧強調,當廚餘再利用成為餐飲末段去化的優先選擇,焚化與掩埋成為最後的選項,廚餘量才有機會降低,並進一步促成碳排放降低,實踐循環經濟。

吳沛憶表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2.3便是將全球人均食物浪費减半,由此可見減少剩食已是全球性的議題,然而仍仰賴政府與社區合作才能進入民眾生活,食物銀行是減少剩食的重要途徑,政府不應只用社會救助的角度看待食物銀行,而要協助建立食物捐贈跟再利用的永續網絡。

陳培瑜指出,根據環境部推估,台灣2023年未回收廚餘高達67萬公噸,而這些廚餘大多會進入焚化廠,然而焚燒溼廚餘不只加重焚化爐的負擔,也會增加碳排放,若廚餘機能夠進入社區,不僅能提升廚餘回收量,也能讓民眾親身實踐循環經濟。

林月琴認為,廚餘機進入家庭是最生活化的環境教育,孩童得以理解資源轉化與珍惜食物的重要性並從日常實踐環保,讓觀念轉化為行動,就是環境素養的根本。

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表示,這是一場從餐廳開始的廚餘去化革命,政府及民間應在推廣源頭減量的前提下輔以廚餘去化設備的投入,讓廚餘終端去化產生質變,才能改善廚餘問題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延伸閱讀
執勤犬被排除保險 立委籲研議納保
2025年04月09日 | 16天前
死亡連署頻傳 中選會:已告發19件
2025年04月01日 | 2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