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音樂是人類本能

倡導音樂普及教育的神經科學家、音樂家李承宗日前在公開講座,從認知神經科學出發,探討音樂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提出音樂是人類與生俱來本能的觀點。
李承宗認為,不是會演奏樂器才叫會音樂,大眾誤以為「音樂能力」等同於「會看譜、懂樂理」,其實「世界上有大量音樂不是靠譜來記錄的」,例如原住民音樂、印度樂、東南亞甘美朗等,它們是靠身體、聲音與感受來傳承的,沒有「演奏」這回事,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不要覺得自己不會看譜,就不會音樂,這完全是兩件事。」
李承宗說,音樂教育應從「喜歡」出發,「如何透過音樂來感受、有沒有感覺到別人感覺不到的東西?」主張音樂學習應從貼近天賦開始,「從聆聽與感受、唱歌與跳舞開始」,先找到興趣,進階才是品味與美學素養,以及演唱演奏能力的建立。
人體構造裡的音樂基因
李承宗說,音樂是人類溝通情感的工具,不須共享語言就能產生共鳴,「就像聽外語歌,即使聽不懂歌詞,也能被旋律與情緒打動」。「音樂就是人類的本能,你的DNA裡就寫著:你天生就是一個音樂人。」
「你相信我們人生下來就會音樂嗎?」他在講座現場播放影片,畫面中兩個爬行嬰兒,隨著玩具發出的音樂,律動著他們的身體,「音樂停、身體也停下來,音樂開始又繼續搖,看他多喜愛呀!音樂本能根本寫在人類基因裡。」他說。
身為一名科學家,李承宗進一步從生理結構,談及人類「生來歌唱」的能力。他指出,人類擁有異常長的憋氣能力,「你可以30秒不用換氣的唱歌」,而且人類聲帶構造與其他靈長類不同,聲音模仿能力也是人類獨有。
此外,人類大腦天生具備辨識與記憶旋律的能力,甚至勝過語言記憶。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記不住歌詞歌名、在哪聽過?但哼得出旋律,這證明我們的大腦非常喜歡旋律,也投注大量資源在記住旋律。」
|音樂是全腦運動|
音樂對大腦有很多正面影響,舉例如下:
1. 增進社群凝聚力:發展出音樂行為的社群,他們的感情會比較好,例如,一起經歷演唱會、球場應援歌,結束後大家在捷運車廂,氣氛都不同了。
2. 獲得陪伴感:很多人在坐車、吃飯、運動或念書時有聽音樂習慣,「一個人的時候,音樂扮演了陪伴角色,I am not alone.」
3. 促進大腦健康:音樂本能深植人類基因,許多阿茲海默症長者,依舊記得年輕時熟悉的歌曲,音樂治療也用在身心疾病上。
4. 幫助學習進步:對於兒童來說,音樂訓練可增進語言與閱讀力,擁有敏銳聽力以及專注力,對學習第二外語將有很大的助益,理解力變好,反應在學業成績表現,「這在科學上是有證據的。」
「厭世代」情感良藥與情緒出口
出生網路社群的千禧後「厭世代」,情緒問題日益嚴重。調查顯示,臺灣12%的兒少患有任何一種焦慮症、1%有憂鬱症;國中生憂鬱症比例0.7~4.8%;高中生平均每7位就有1位、大學生每5位就有1位,患有明顯憂鬱情緒。
在大學任教的李承宗分享教育現場實況,「請『心理假』學生越來越多,憂鬱症孩子逐年增加」,他認為,現代的孩子缺乏情緒出口,而「音樂作為情感溝通與表達,可傳達情緒、被理解,並藉由音樂共感、包容他人。」
如何建立音樂美感鑑賞力?
「美學與藝術追求重要就是講究細節」,練習開發感受、培養品味,雖然美學品味沒有標準答案,但「唯有接觸過真正的『美』,就會知道差別。」就像學品酒一般,透過多樣化經驗慢慢懂得辨別優劣。
「音樂感受可以被具象化與表達」,李承宗在教學現場經常使用「版本比較」來訓練學生聆聽與描述能力,藉此建立自己的音樂語言與審美詞彙。他分享,「一位小六學生在版本比較練習中,用『黏稠』形容不喜歡的版本」,「這就是開始——試著形容一個感覺,你會越來越理解那個感覺。」
音樂想像力練習,他在課堂上請大學生以編劇方式,描寫聆聽到的歌曲,其演唱歌手的穿著、年紀?場景氛圍與生命歷程?透過這些練習,音樂不再只是聲音,而是生命經驗的敘事。李承宗以Joni Mitchell的〈Both Sides, Now〉歌曲為例,年輕與年老時期版本,可感受音樂因不同人生歷程,呈現不同質地。
AI時代,人性的最後堡壘
隨著AI迅速發展,機器都能創作音樂,未來音樂學習方式勢必要出現改變,音樂的價值不在技術,而在人與人之間的共鳴感受。「對音樂的感動與喜愛無法打分數,藝術沒辦法被取代,在AI時代裡,可能是人類最後一塊防守人性的部分。」
「再過幾年之後,所有的人跟AI比起來,我們都是智障。」這是來自澳洲背靠背劇團的一句話,他們是一群身障表演藝術家。李承宗對這句話有深刻的反思。
「人類還剩下什麼?可能是藝術行為吧,我喜歡唱歌、跳舞,喜歡用我的顏色,把這個世界記錄下來,這件事情不會被取代,就算被取代又怎樣,我還是想要做,因為這就是我生命的證明!」
|關於李承宗|
從小學小提琴與鋼琴,臺大植物系畢業後,赴美取得密西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聽覺生理學、聽覺認知及注意力。
2004年自學成為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喜歡用科學方式探索音樂,提倡普及化音樂教育,目前主持音樂電臺節目並在大學兼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