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後的心理重建——從川普關稅風暴到投資者的「創傷療癒」

全球股市因關稅戰劇烈震盪,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與資產縮水,股民該如何面對?(123RF)
全球股市因關稅戰劇烈震盪,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與資產縮水,股民該如何面對?(123RF)

文/賴志超(劍橋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

「真正的勇敢,不是在沒受傷時毫不畏懼,而是在傷痕累累後仍選擇相信明天。」當前的股災,投資者有種「類日全蝕」的心理現象,許多人覺得天和地瞬間都黑了,而我們憑什麼相信,陽光還會露臉?

臺灣股民超過1千萬人,但是意外比明天早一點到來!因為川普,全球股市大屠殺,國內股民有的融資斷頭,甚至有違約交割!這讓我想到,創傷後如何療癒?

療癒的開始:從個人出發

1. 接納情緒,是療癒的起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與資產縮水,多數投資人最直觀的反應是震驚、自責、甚至否認事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創傷性防衛反應」(trauma defense mechanism)。心理學家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悲傷五階段模型」(The Five Stages of Grief),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與接受。這模型原應用於重大失落(如親人過世),但在近年創傷心理學中,也被廣泛應用於金融創傷研究。

國內投資人常自責「當初不該融資」、「太貪心才會賠光」,這種反覆自責會導致長期憂鬱與自我價值的崩解。因此,第一步是允許自己「感覺難過、懊悔、痛苦」——這是人之常情,而非失敗的證明。正如心理學者Bessel van der Kolk所言:「被壓抑的創傷會永遠掌控你,只有面對它,它才會失去力量。」

2. 社交與支持系統的力量
根據Judith Herman的《創傷與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創傷的療癒必須從「重建安全感」開始,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與人連結。金融創傷與其他心理創傷不同,它常讓人陷入「羞恥與孤立」的狀態,難以啟齒。因此,主動尋求支持是一種勇氣。

可行的方式包括:
向親密朋友或家人坦承自己的損失與情緒。
參與投資者互助社群(但須避開過度情緒化與報復性投資的群體)。
請教專業心理諮商師,尋求釋放與整合創傷的技巧。

根據《台灣臨床心理學會》2022年資料,因金融失敗導致焦慮或輕度憂鬱的個案比例,占臨床案例中約12%,可見「財務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3. 建立新秩序:日常規律與內在重整
在災後初期,許多受創投資人會陷入「時間空洞」:長時間關注盤勢、反覆模擬當初的買賣點,失去規律生活。這會導致生理時鐘失調與認知偏誤。

心理學建議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重建生活節奏:
• 制定作息表,將每日的睡眠與飲食時間固定。
• 安排一天至少一次戶外活動或運動(即使只是散步)。
• 嘗試寫作療法(expressive writing),每天記錄自己的情緒與思考,幫助內在整合與自我對話。

嘗試寫作療法。(123RF)嘗試寫作療法。(123RF)

一項發表於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的研究指出,每天進行15分鐘的自由書寫,持續四週,可有效降低創傷後焦慮與負面情緒。

如何運用正念減壓療法(MBSR)幫助受創投資人?

4.  正念療癒:用當下安頓焦慮
用「正念減壓療法(MBSR)」幫助受創投資人走出壓力迷霧。

金融風暴發生後,不少投資人出現長期焦慮、睡眠障礙、對未來失去信心等問題。此時,一種不需藥物、源自佛教禪修但經科學驗證有效的「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提供了一條療癒的可能之路。

MBSR由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的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於1979年提出,是一套為期8週的訓練課程,主要透過正念冥想、身體掃描與瑜伽練習,引導個體將注意力回到「此時此刻」,學會觀察而不評價自己當下的情緒與感受。

正念如何具體幫助金融創傷者?

在投資失利之後,許多人陷入「反覆思考」(rumination),不斷後悔:「早知道就停損」、「不該聽某某報牌」,而這種反芻會加劇自責、焦慮與未來投資信心的崩潰。

正念訓練強調「不加判斷的觀察當下」,研究指出,MBSR能有效:

• 減少焦慮與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Davidson等人在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2003)發表研究指出,接受MBSR訓練的參與者,其大腦左前額葉活性增強,代表情緒調節能力提升。

• 改善投資決策時的情緒波動:Hafenbrack, Kinias & Barsade(2014)於Psychological Science指出,正念可幫助投資者「切斷自動反應」,更理性的評估風險與機會。

• 強化面對虧損的韌性:正念幫助人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而非陷入自責與否定,這對於從資產縮水中恢復非常關鍵。

◎如何開始正念練習?
即使不參加完整課程,也可從以下簡單步驟開始:

1. 一分鐘正念呼吸:每天花一分鐘,全心專注在呼吸的進出,不評價,只觀察。

2. 正念散步:走路時將注意力放在腳步與身體感受,而非沉浸在股價或新聞中。

3. 正念記錄:每天花5分鐘寫下「我現在感覺如何?我注意到哪些想法或情緒?」

投資失敗不只是一場經濟上的打擊,更是對「自我價值」的挑戰。正念讓我們重新與自己對話,學會與痛苦共處,而非逃避。這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一種更智慧的面對。

創傷後成長:災難中的轉機

金融創傷,是否永遠只留下遺憾與恐懼?心理學中的「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理論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個由Tedeschi與Calhoun(1996)所提出的概念,指出人在經歷重大創傷後,不只可能復原,還可能在五個方面出現「超越性的成長」:

1.對生活的感恩與熱愛提升
2.人際關係的深化
3.內在力量感增加
4.對人生目標的澄清
5.靈性或哲學視野的轉化

◎股災如何成為轉機?
雖然臺灣某些散戶在股災中違約交割甚至破產,但也有許多投資人從風暴中反思並轉化經驗,例如:

• 重新學習風險管理與資產配置
有許多經歷融資斷頭的投資人,在事後改採保守策略,學習「資產分散、設定停損、計算報酬風險比(SharpeRatio)」等相關知識,轉而成為成熟投資者。

一些原本只關心獲利的人,在股災的挫折中走出來,開始成立投資教學頻道,分享他們寶貴的投資經驗。(123RF)一些原本只關心獲利的人,在股災的挫折中走出來,開始成立投資教學頻道,分享他們寶貴的投資經驗。(123RF)

• 看清市場與人性
發展更深的金融認知有人開始閱讀巴菲特、達里歐等大師著作,理解長期投資思維與「市場是非理性但可預期的」這一觀念,跳脫短線情緒起伏的牢籠。

• 轉向助人與分享
一些原本只關心獲利的人,開始成立投資教學頻道、撰寫部落格、協助新手理解風險——這正是PTG中「尋找新意義」的具體展現。

PTG並不否認痛苦的存在,它強調的是:「成長並不是創傷的必然結果,而是努力面對創傷後可能的產物。」這意味著,金融受創者若能主動反思、尋求支持與再教育,其內在將比災難前更加堅韌與清明。

在股市中翻車,對某些人來說是一場毀滅,但對另一些人,卻可能是人生重新出發的起點。這取決於你選擇逃避,還是面對。◇

延伸閱讀
想來台工作 陸女假結婚被拆穿
2025年04月23日 | 3天前
康橋單車環台遭撞 重傷生已好轉
2025年04月23日 | 3天前
去年多位政要赴中 IORG揭露名單
2025年04月23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