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旅人張美足 × 京都平安神宮的春日對話

京都的春,是從一場櫻吹雪開始的。
走進左京區,巨大的朱紅鳥居矗立於藍天下,正是日本京都平安神宮的門面。建於1895年,為紀念平安遷都1100年而創立的平安神宮,以平安時代宮殿為藍本,擁有典雅的對稱美與華麗的宮廷建築群。
每年四月,神宮裡的神苑化身為花的國度。超過三百棵櫻花樹,包括八重紅枝垂櫻、染井吉野櫻、寒緋櫻等二十餘品種,依序盛開。春光下,花雨紛飛,如夢似幻。泰平閣橫跨在栖鳳池上,朱橋與水波、花影交織,如詩如畫。
這樣的春日,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其中也包括今年七十歲的台灣人——張美足。
「美,不用抓。」
她站在神苑旁靜靜地看著花,像是凝視某段往事。旅日經歷豐富的她,如今已返台定居十餘年。這趟旅程,她計畫用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深入京都,平安神宮則是她的「首發地」。
「第一天就覺得值回票價,再來都是賺的。」她笑著說,話語中帶著一種歲月洗鍊後的灑脫與珍惜。
在琵琶湖疏水旁,她邊走邊拍下兩百多張照片,留下枝頭綻放的花、倒映在水面的光影、身穿傳統和服的舞者,還有成排觀看表演的旅人。
「‘美’不用抓,跟祂在就好。」這是她拍下滿樹櫻花時寫下的句子。
賞花如聽經,光影如入夢
從仁王門通走入平安神宮那一刻,空氣就被一種靜謐氛圍包圍。即使遊客眾多,但整個神苑仍保有一種如寺院般的安定感。
枝垂櫻隨風搖曳,花瓣飄落如雪,在朱紅色的建築前慢慢旋轉。當傍晚點燈時,夜櫻在燈光下閃爍著柔光,仿佛回到一千年前的宮廷世界。
張美足寫道:「宇宙中唯一不變的是一直在變。透過變,來擁抱迷失的自己。」她感念這樣的際遇,能在櫻花滿開的日子裡,與花共舞、與自己對話。
一場春祭,一種心靈的呼吸
四月六日午後,平安神宮內不僅有櫻花可賞,更有節慶活動如火如荼展開。
鮮明的舞台,穿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與長者,依照節拍起舞。色彩鮮豔的衣袖揚起、鼓聲陣陣、旗幟飛揚,觀眾拍手叫好,氣氛熱烈。
張美足靜靜地坐在人群之後,拿出手機記錄,而是像守候一場久別重逢的儀式般專注凝視。她說:「從小時候的天真、無知、夢想、破滅、傷痛、修復……走到今天,才能體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夢幻人生。」
平安,不只是一座神宮
旅程的最後,她站在巨大鳥居下,回頭望了一眼神宮的正殿。陽光從雲層灑下,打在朱紅的柱子與參拜者肩上,時間仿佛靜止。
她深深吸了一口氣,低聲念著:「呼…吸…這裡,沒有哪裡要去。」
對張美足而言,平安神宮不只是景點,它是某種安頓心靈的場所,是春天裡一個可以「靜下來,聽那無聲之聲」的空間。
而她說,她會記住這一刻,如同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時,一場儀式般的祝福。
從平安神宮,帶走平靜的心
七十歲的旅人張美足,在這座千年神宮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平安」。不是過去的遺憾,也不是未來的焦慮,而是當下這一口氣、這一抹花、這一道光。
四月的京都平安神宮,是櫻花綻放的季節;對某些人來說,更是生命的綻放時刻。
你會發現,有些地方,不只是「到此一遊」,而是「與生命共鳴」。
張美足拍下最後一張照片時寫道:
「這裡,沒有哪裡要去。我,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