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美經濟、國家安全貢獻多 政院盤點美新關稅三大不合理
美國總統川普4月3日宣佈全球性對等關稅,其中台灣被課徵32%。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4日表示,政府認為這是極端情境,且有三大不合理之處,其中我國對美貿易順差,是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下全球供應鏈轉移所致,對美經濟及國家安全貢獻良多,不應課以高額關稅。
鄭麗君指出,為因應美國川普新政,行政院長卓榮泰早在去年11月就責成各部會組成台美經貿工作小組,至今密集開過數十場會議,密切與產業界智庫會商,備妥各項因應方案;尤其川普今年2月宣佈即將提出對等關稅後,政府即針對各項可能的情況預做分析,從10%到35%的稅率都做過推演試算,最後擇以「25%+N」來推估。
鄭麗君說明,這並不代表25%的關稅是合理的,而是先以「25%+N」作為產業可能受到的衝擊,並準備相關因應措施。所謂的N是指,若整體稅率高於25%,或是在25%之外,有特定產業項目還有更高的稅率,政府也有準備升級的支持措施。新關稅3日清晨公布後,政府立即瞭解計算方式、核對台美雙方稅責細項、更新衝擊評估,盡可能掌握影響範圍。
「台灣與全球所有國家一樣,無法事先知道新關稅」,鄭麗君表示,除了所有國家課徵10%,美國也對57個貿易逆差國家課徵11%到50%的不等的關稅,當中對台灣的關稅是32%,屬於極端的情境,高於合理的預期,且有三大不公平之處,行政院必須表達高度遺憾。
鄭麗君分析,計算公式的本身就不合理,因為單以一個公式來計算稅率,對台灣而言,無法反映台美雙方貿易結構高度的互補性,尤其是在公式裡面的相關參數,對於各國進口的產品設定相同的參數,並沒有考慮供應鏈的特性,以及美國市場對各國產品不同消費需求,所以顯不合理。
第二個不合理是忽略了台灣對美順差的原因,以及台美產業合作的實況。鄭麗君說,近年來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主要是源自川普第一任期內對中國課以關稅及科技管制政策,也就是在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下,全球供應鏈從中國迴流台灣;再加上近年AI發展趨勢,美國客戶對台灣半導體、電腦零組件等需求增加,使得台灣對美國出口擴張。
據統計,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較2018年成長4倍,逆差成長到739,這是台美成為高科技產業發展重要夥伴所形成的結果,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移轉過程當中對美國的經濟跟國家安全處處貢獻,但這次卻被課以高額的關稅,這是顯不合理的。
第三個不合理是「洗產地」的問題。鄭麗君表示,美國長期關切中國低價違規轉運問題,從美國優先貿易政策文件中可見,川普除了希望透過對等關稅解決不公平的貿易問題外,也特別強調要調查貿易逆差對於經濟跟國家安全造成的影響及風險,所以中國的稅率是34%,若加上前2波各10%合計高達54%,如果再加計更之前的關稅,美國對中國課徵關稅總數高達79%。
而與中國貿易關係較緊密、被點名有洗產地問題的國家,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國等,也都分別被課以46%、49%、37%不等個高額關稅,但台灣目前已積極應處洗產地問題,目前祭出事前預防、事中審查、事後嚴罰等三道防線,所以我們不應該再被連帶課以較高的關稅,政府後續將與美國嚴正交涉,以維護我國國家及產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