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運動習慣 學者:做家事有助益

兒童身體動作發展將影響健康、腦力發展、認知功能、社會適應及學業表現,但學界調查發現,台灣7至8歲的國小低年級學童,有兩成缺乏運動習慣,每週運動7小時以上者不到兩成。學者4月2日建議,家長應提早培養孩子運動習慣,也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家事,幫助身體動作發展。
台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系教授張鑑如表示,身體動作發展不足,恐造成兒童動作協調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影響運動參與及日常表現等。整體來說,台灣兒童的身體動作隨著年齡穩定成長,尤其在學前階段(3至5歲)發展較快。
張鑑如指出,男女兒童在身體動作表現上各有特點;在學前及學齡階段,女孩在手部協調與精細動作上優於男孩,例如能自行轉回並轉緊寶特瓶蓋;而男孩在粗大動作上,如雙腳連續前跳,表現優於女孩。
根據調查,台灣高達八成以上的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每日1小時標準,相比美國國小兒童有42%達標率,落差顯著。台灣兒童也缺乏運動習慣,每五名學童中就有一人沒有規律運動;即便有運動習慣,僅三成達到中、高強度,比率遠低於日本的63%。
張鑑如建議,除了提早培養孩童運動習慣,做家事也可提升兒童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且時數越長、效果越好,例如拖地、晒衣服等能促進粗大動作發展;而擦桌子、摺衣服等則有助提升兒童的精細動作能力。她建議,衛福部及教育部應透過平台,宣導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性,並可考慮推出「家庭親子運動消費券」,讓親子有誘因能一起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