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追夢 賽鴿金童——張安順

比利時電視台封張安順為賽鴿金童。張安順無私分享養鴿心得,吸引許多退休人士與科技業老闆投入養鴿領域。(廖儷芬/攝影)
比利時電視台封張安順為賽鴿金童。張安順無私分享養鴿心得,吸引許多退休人士與科技業老闆投入養鴿領域。(廖儷芬/攝影)

文/記者廖儷芬

全能型養鴿專家——張安順,他的故事要從1960年代一個貧困的嘉義農村少年開始講起......。

張安順家中務農,每逢颱風整年農作物毀於一旦,家境困難,甚至連醫藥費都得等收成後才能支付。年幼的張安順,目睹父母為維持家計日夜辛勞,心中不捨。為了改變命運,他開始在鄉間池塘捕捉野鴿飼養,成為翻轉未來命運的起點。

張安順1966年生於民雄,國小三年級就開始養鴿,當時家中沒有餘裕買飼料,只能四處收集附近農民晾晒穀物來餵養鴿子。因村裡有人靠賽鴿贏得百萬獎金,「養鴿竟可以改變人生!」,於是他下定決心,要透過比賽賺錢,幫助家裡改善經濟條件。

張安順與獲獎證合影。他表示優秀遺傳基因是關鍵,必須仔細記錄鴿子祖代與後代的表現。(廖儷芬/攝影)張安順與獲獎證合影。他表示優秀遺傳基因是關鍵,必須仔細記錄鴿子祖代與後代的表現。(廖儷芬/攝影)

「配種就像調色盤,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出未來的冠軍鴿,然後將最適合的基因組合起來。」張安順的育種哲學。(廖儷芬/攝影)「配種就像調色盤,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出未來的冠軍鴿,然後將最適合的基因組合起來。」張安順的育種哲學。(廖儷芬/攝影)

張安順飼養的鴿子。(張安順提供)張安順飼養的鴿子。(張安順提供)

專注用心的賽鴿人生

張安順從國中開始,白天協助家人種田,晚上把精神投入在養鴿上。高二時,他正式參加第一場比賽,儘管家人反對,他仍央求家人:「只要這次能得獎,以後就讓我繼續養鴿。」結果成功入賞,證明自己的堅持是對的。

退伍後,全心投入賽鴿事業,並在民雄的一場比賽中,以第一代種鴿「005」奪得綜合冠軍、亞軍及十名的佳績,實現百萬富翁夢想。這筆龐大獎金,不僅讓他能成家立業,也讓家人對他的賽鴿事業刮目相看。從此,他開設鴿園,正式將興趣轉變為終身職志。

張安順調教出的獲獎賽鴿。(張安順提供)張安順調教出的獲獎賽鴿。(張安順提供)

正在日光浴的鴿群。(張安順提供)正在日光浴的鴿群。(張安順提供)

健壯的賽鴿(張安順提供)健壯的賽鴿(張安順提供)

賽鴿腳環。(張安順提供)賽鴿腳環。(張安順提供)

鴿子是最忠誠的動物

張安順深知人鴿之間情感連結。他說:「很多人以為狗是最忠誠的動物,其實鴿子才是。無論你把牠放多遠,牠都會拚盡全力飛回家。甚至有些迷失的鴿子,兩、三年後還能自己飛回來。」這份忠誠與堅毅,讓張安順對鴿子萌生更深的敬意。

張安順不斷學習最新養鴿管理技術,與大學獸醫系及生技公司合作,以外泌體與先進生技開發營養品,提升鴿子健康與體能。

此外,他認為養鴿應如企業管理般精準,種鴿配對就像調色盤,每次組合都要考量遺傳特性與競賽需求。他的代表性種鴿「秋王號」正是憑藉這種獨特配對技術,孕育出數十隻冠軍鴿,「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出未來的冠軍鴿,然後將最適合的基因組合起來。」

張安順親力親為照顧幼鴿。(廖儷芬/攝影)張安順親力親為照顧幼鴿。(廖儷芬/攝影)

張安順從養鴿到育種、訓練,一點都不馬虎。(廖儷芬/攝影)張安順從養鴿到育種、訓練,一點都不馬虎。(廖儷芬/攝影)

「要掌握營養、健康與病理研究,透過科學養鴿,確保賽鴿最佳狀態及遺傳。」張安順說。(廖儷芬/攝影)「要掌握營養、健康與病理研究,透過科學養鴿,確保賽鴿最佳狀態及遺傳。」張安順說。(廖儷芬/攝影)

幼鴿身上與頭部還有黃毛。(廖儷芬/攝影)幼鴿身上與頭部還有黃毛。(廖儷芬/攝影)

「賽鴿金童」受外媒關注

2008年,比利時媒體來臺採訪張安順,當時他年紀尚輕,卻已創下輝煌賽鴿紀錄。比利時有賽鴿王國美名,能受到比利時媒體關注,張安順實力不凡。

記者參觀他的鴿舍後驚歎說:「我們走訪全球賽鴿名家,若一個鴿舍擁有三至五對黃金配對,就已是頂尖水準。但你的鴿舍中,大多數都是黃金配對。」自此「賽鴿金童」名號打響。

至今,張安順已奪得21次綜合冠軍,其中4次全船總冠軍、2次全船總亞軍,甚至創下三次唯一歸返的記錄,這表示所有參賽鴿中,只有他的鴿子能成功歸返,這樣的壯舉在臺灣賽鴿史上極為罕見。

比利時記者說:「我們走訪全球的賽鴿名家,若一個鴿舍擁有三至五對黃金配對,就已經是頂尖水平。但你的鴿舍中,大多數都是黃金配對。」(廖儷芬/攝影)比利時記者說:「我們走訪全球的賽鴿名家,若一個鴿舍擁有三至五對黃金配對,就已經是頂尖水平。但你的鴿舍中,大多數都是黃金配對。」(廖儷芬/攝影)

張安順的鴿舍具有規模且導入科學飼養。(廖儷芬/攝影)張安順的鴿舍具有規模且導入科學飼養。(廖儷芬/攝影)

張安順還開直播分享他的經驗,也教導更生人如何成就自己的養鴿事業,把家庭照顧好,不再重蹈過去的錯誤。(廖儷芬/攝影)張安順還開直播分享他的經驗,也教導更生人如何成就自己的養鴿事業,把家庭照顧好,不再重蹈過去的錯誤。(廖儷芬/攝影)

養鴿境界:興趣+成就+公益

經過賽鴿生涯巔峰,如今張安順回歸家庭,除了繁殖育種,也無私分享養鴿之道。他認為,養鴿不僅是比賽,更是一種心靈寄託與人生樂趣,透過直播分享養鴿心得,吸引許多退休人士與科技業老闆投入這個領域,讓他們找到新目標與成就感。

曾有一名住苗栗的科技業高階主管,其癌父臨終前願望是想養出一隻冠軍鴿。於是這名主管毅然辭去工作,每週帶著鴿子向張安順學習,最終這名主管成功幫父親實現夢想,奪得冠軍。

「興趣成為事業,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張安順說。

張安順用一輩子專注投入養鴿、賽鴿生涯。(廖儷芬/攝影)張安順用一輩子專注投入養鴿、賽鴿生涯。(廖儷芬/攝影)

張安順說:「很多人以為狗是最忠誠的動物,其實鴿子才是。無論你把牠放多遠,牠都會拚盡全力飛回家。」(廖儷芬/攝影)張安順說:「很多人以為狗是最忠誠的動物,其實鴿子才是。無論你把牠放多遠,牠都會拚盡全力飛回家。」(廖儷芬/攝影)

農村少年最終回饋社會

除了推廣賽鴿運動,他也長期關注社會公益,透過義賣鴿子,已捐款公益無數,主要用於急難救助,他還教導更生人成就養鴿事業,有專長照顧家庭,不再重蹈過去的錯誤。

張安順的故事,不僅是一位農村少年逆襲成為賽鴿傳奇的勵志歷程,「養鴿不只是比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每次看到自己的鴿子從百里之外飛回來,那種感動,只有真正熱愛這個運動的人才能體會。」張安順說。

張安順無私分享養鴿心得,吸引許多退休人士與科技業老闆投入養鴿領域。(廖儷芬/攝影)張安順無私分享養鴿心得,吸引許多退休人士與科技業老闆投入養鴿領域。(廖儷芬/攝影)

張安順飼養的鴿子,體態健康、羽翼精實。(廖儷芬/攝影)張安順飼養的鴿子,體態健康、羽翼精實。(廖儷芬/攝影)

無私分享|養鴿之道

賽鴿成功不僅依賴優秀血統,還要專業訓練與管理。張安順總結賽鴿成功十個關鍵要素:
1. 種鴿血統:優秀遺傳基因是關鍵,記錄祖代與後代表現。
2. 正確配對:精確搭配出入賞機率最高種鴿。
3. 科學養鴿:掌握營養、健康與病理研究,確保最佳狀態。
4. 專業教練:制定整套課程表按部就班操作。
5. 適當訓練:階段性放飛、耐力及速度訓練。
6. 環境與鴿舍:良好的鴿舍設計與衛生管理。
7. 運動家精神:成功與失敗都是一時,只要調整心態,就有東山再起機會。
8. 團隊合作:鴿主、教練、飼養者分工合作、同心同力。
9. 耐心與紀律:長期規律管理與紀錄。
10. 天時、地利、人和:為天氣、風向等不可控因素做好準備。◇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