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可能是疾病訊號 改善有竅門

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會出現靜止性手抖。(123RF)
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會出現靜止性手抖。(123RF)

文/楊景端(紐約北方醫學中心行政總裁)、王佳宜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端水、拿餐具,甚至打字時,手會突然抖一下,或者手會不停顫抖。這是小問題還是大隱患?本文帶大家全面解析手抖背後原因,以及改善方法。

手抖是一種綜合性現象,通常有多種原由,比如生理性手抖、情緒引起的手抖、病理性手抖等。手抖可能並非單一原因造成,應該從多個角度入手,尋找相應解決方案。如發現手抖情況越來越嚴重,嘗試各種自我管理方法後仍未改善,建議及時就醫檢查,探查是否與更嚴重疾病有關。

手抖症狀判斷

靜止性手抖:在放鬆不動情況下手會自動顫抖。

動作性手抖:試圖拿東西或進行某些動作時才出現抖動。

手抖常見原因

手抖原因比較複雜,常見包括,遺傳,這是良性現象,通常影響雙手並且症狀輕微,如果家族成員有類似情況,可能遺傳所致;此外,長期酗酒、酒精中毒也可能導致手抖。

神經退化引起手抖,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系統退化導致手部出現細微顫抖,特別是在進行精細動作或有目的性的動作時比較明顯。研究表明,手抖等震顫表現,與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以及其他認知過程輕度障礙有關。

手抖或與疾病有關,例如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會出現靜止性手抖,比如拇指和食指來回摩擦,被稱為「搓丸樣」震顫,另外不排除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引起,手抖症狀表現為短期、固定模式並且反覆發作。

手抖是一種綜合性現象,發生原因很多,有生理性、情緒性,或與疾病相關。(Halk-44/Shutterstock)手抖是一種綜合性現象,發生原因很多,有生理性、情緒性,或與疾病相關。(Halk-44/Shutterstock)

▌中醫層面看手抖

肝腎陰虛|腎陰是指腎臟的陰液(精華與水分),主要負責滋養和潤澤身體。腎陰不足,無法有效制約肝火,導致「肝火上炎」,進而引發手抖的症狀。

肝陽上亢|肝陽是指肝臟的陽氣,也就是肝的動力與活力。肝陽過度亢奮,可能導致手抖,這類情況通常伴有高血壓症狀。中醫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陰」和「陽」兩種特性相對應的情況,例如有地有天,有寒有熱。陰陽平衡,人就會健康、有精神,否則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肝血虛|肝血不足,無法有效滋養四肢,可能導致手抖。中醫發現,經絡是人體能量運行的通道,負責輸送氣和血到全身。氣是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而中醫將體內補充營養的物質泛稱為血。當身體出現氣血不平衡或不足時,疾病就會發生。

肝風內動|這較為嚴重,與手腳不自主抽動密切相關,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疾病,如中風、癲癇等。中醫認為,風代表一種變化快、難以捉摸的病理現象,「肝風內動」是指肝的功能失調,導致身體出現異常的抽搐、顫抖、痙攣現象。

因此,對於改善手抖現象,中醫強調調理肝腎,滋補陰血,平肝潛陽。陰血是指血液與體內滋潤物質,主要負責養肝、安神、維持身體平衡。平肝潛陽指降低肝的過度亢奮,讓身體恢復穩定。

▌現代醫學觀點

營養缺乏|身體缺乏維生素B6、B9(葉酸)、B12、鋅、鎂等營養素,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引發手抖。

重金屬中毒|鉛、汞、銅等重金屬在體內積累過多,容易損害神經系統,造成手抖等症狀。

粒線體功能障礙|粒線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受損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導致氧化壓力、發炎和細胞死亡,這些與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癲癇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有關。

▌精神健康角度

從更廣泛的維度來看,人的情緒、壓力和行為,都會影響身體狀況。長期處於壓力和緊張狀態,可能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削弱肌肉控制能力。精神狀況低落、憂鬱、焦慮也可能誘發手抖。此外,酗酒、吸毒等行為會損害中樞神經,加重手抖症狀。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管理情緒,避免過度緊張,尤其面對慢性壓力時,要嘗試放鬆身心,調節內在狀態,維持身心平衡。

改善手抖小竅門

1.飲食與營養:保持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B群、鎂、鋅和ω-3。

2.避免過度疲勞和壓力:可以通過打坐、冥想等方法來減壓。

3.戒酒限毒:手抖與酒精有關的話,需即時干預處置。

4.體檢排查:做一些檢測,排除身體受重金屬危害的可能。

5.中醫調理:請專業中醫檢查和調理,根據個體差異和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延伸閱讀
兩波鋒面陸續到 9日起全台有雨
2025年04月06日 | 1天前
美關稅戰 學者:通膨不會太嚴重
2025年03月15日 | 23天前
日籍學生來台就讀大學5年增7成
2025年04月06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