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中共投資斯里蘭卡和借貸的陰暗面

中共對斯里蘭卡的投資和貸款,已經將這個島國變成了現代的半殖民地,將其經濟的未來置於中共國有承包商、銀行業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掌控之中。
斯里蘭卡與中方的密切關係始於2007年,當時北京向斯里蘭卡總統馬辛達.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提供軍事和外交援助,幫助其打擊伊斯蘭組織「坦米爾之虎」(Tamil Tigers)。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中共高調投資斯里蘭卡的建設計畫,包括漢班托塔深海港口開發計畫、可倫坡港口城綜合體、馬特拉·拉賈帕克薩國際機場(MRIA),兩國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從理論上講,建設基礎設施是斯里蘭卡等發展中國家發展市場經濟、刺激經濟增長、成為區域貿易中心所需要做的事情。然而,實際上,中共在這個島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卻並非如此。
斯里蘭卡的經濟成長模式
這些計畫的建設最初通過「乘數效應」刺激了經濟成長。斯里蘭卡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從2009年的低個位數躍升至2012年的16.12%,但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基本上一路下跌。
這個模式的問題有個合理的解釋。這三個主要基礎設施計畫的推進,都是以政治而非經濟為目標而進行的,旨在服務於中共擴大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和包圍印度策略的利益,而非當地的經濟利益。
因此,中共的投資無法透過建設可負擔的基礎設施計畫,來產生刺激經濟成長的加速效應。
有些計畫在經濟上並不可行,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市場,無法證明配置給斯里蘭卡的資源是合理的,比如MRIA機場。結果是,這些建設最終浪費了國家寶貴的資源。
其他計畫雖然在經濟上可行,但是由中共國有建築公司以過高的成本建造,而非通過透明、競爭的投標,由私人承包商完成。
此外,中共的投資變成了債務陷阱,因為這些投資是由中共國有銀行以高利率且不透明的方式提供貸款,導致斯里蘭卡對中共政府負債累累。
2023年,斯里蘭卡政府債務占GDP的103%,其中欠中共的債務占比越來越大。此外,斯里蘭卡政府的預算赤字占其GDP的10.51%,進一步使負債情況惡化。
斯里蘭卡的財政和經常帳持續出現赤字,證明斯里蘭卡已經入不敷出,債務不斷增加。
應對對中國的債務持續增加,斯里蘭卡與中共簽署了協議,將貸款轉換為股權,中共成為斯里蘭卡主要港口等重要基礎設施計畫的所有者,這些地方成了北京在印度洋的重要據點。
任美格(Meg Rithmire,哈佛商學院教授)和李一豪(Yihao Li)在哈佛商學院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寫道,「2016年,一家中國國企購買了漢班托塔港的資產,引發人們對斯里蘭卡主權的關注,也引起德里和華府憂心中共海軍的野心」,「這個案例探討了中共野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動態過程,該倡議是在其強勢黨魁習近平領導下啟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計畫,同時也探討了在中國(共)大撒幣時期主權借貸的政治和經濟學。」
斯國仍依靠國際貨幣基金支助
儘管如此,這些協議仍不足以讓該國免於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債務減免。
2023年3月,位在華府、以嚴格的貸款條款和條件而聞名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緩解斯里蘭卡的國際收支危機,批准了一筆29億美元的貸款。這場危機使得食品、燃料和藥品等必需品的進口變得困難,導致社會動蕩。
然而,這筆貸款附帶了條件,例如規定該國經濟政策的未來走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概述貸款條款和條件的紀錄中表示,「保持穩定的總體經濟和恢復債務的可負擔性,是確保斯里蘭卡繁榮的關鍵,需要堅持不懈的實施負責任的財政政策」,「需要繼續努力開源增收並限制支出,以便根據計畫參數準備2025年預算。」
中共的投資理應幫助斯里蘭卡成長與發展,然而,實際上卻將斯里蘭卡的經濟推入了一場完美風暴之中,使其陷入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願意陷入的境地:依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中共來維持生存。(小標為編輯所加,原泉編譯)
——作者莫杜庫塔斯(Panos Mourdoukoutas)是紐約長島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也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安全分析課程,其文章經常發表於《富比士》等專業期刊,也著有《中國的挑戰》(China’s Challenge)等書。
原文「The Dark Side of the Chinese Investments and Loans to Sri Lank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大紀元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