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擬課晶片關稅 賴清德倡「全球半導體夥伴」

美國總統川普於台灣時間14日凌晨公布課徵「對等關稅」的藍圖,並重申要對晶片課關稅,也再度點名台灣。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表示,川普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切,政府會審慎應對、強化溝通,他也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盼和美國等民主夥伴打造高階晶片供應鏈。
川普課徵「對等關稅」的對象,為每個向美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的國家,新關稅最快4月生效。此外,川普再次提到要對晶片課關稅,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我們希望他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為應對美方關稅貿易措施等台美議題,賴清德14日召開今年首次國安高層會議,包括行政院長卓榮泰、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等國安與財經部會首長等人都有與會。
★相關閱讀:
會後賴清德發表談話時表示,中共過剩產能的傾銷、不公平競爭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破壞。美國新政府組成之後,採取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戰略與政策作為。面對變局,如何確保國家安全、確保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上的不可或缺,以及確保國家在挑戰中持續進步發展,都是今年最重要的課題,這也是政府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的原因。
拚國防預算達GDP3%以上
賴清德歸納了本次會議的重點,首先是總體國家安全方面,台灣必須堅定守護國家主權、強化自我防衛決心,鞏固國防;不僅如此,還要增強經濟韌性、維護經濟自主性、堅定的與民主國家站在一起,「極權主義越集結,民主國家就應該更團結」。
他表示,為此政府將優先推動三大工作,第一,為展現保護國家的決心,將持續推動國防改革,並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國內生產毛額)3%以上的目標。
第二,為防制中共統戰、滲透及認知作戰對國安的危害,將持續推動國安法制改革,擴大國家安全網建置,以增強社會抵抗力,並促進內部團結。第三,為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及經濟秩序重建的機會,政府將持續推動「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經貿戰略,強化高科技保護,和友盟國家合力打造全球民主供應鏈。
對於各界關注的台美關係、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等三大面向,賴清德也提出國家策略方案。
宣布擴大對美國投資、採購
針對台美關係在經濟方面的合作,賴清德說,近年台灣對美國的直接與間接投資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就超過1千億美元,創造近40萬個工作機會,2023年及2024年,台灣對美投資占台灣整體對外投資比重的四成以上,且台灣2023年對中國投資已降至整體對外投資的11%,2024年更進一步下降至8%。
他表示,政府正在啟動相關的規劃,依據國家發展與建立安全供應體系的需要,由行政院全面盤點台美貿易合作的機會,未來將透過雙方緊密合作,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與採購,促進雙邊貿易平衡。政府也將強化台灣企業增加對美投資的輔導與鼓勵,推進台灣產業的全球布局與壯大。
他說,同時台灣也將強化台美在AI(人工智慧)、先進半導體等技術開發及製造方面的合作,並共同維護半導體市場的秩序。
強化半導體合作 建民主供應鏈
針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賴清德則強調,台灣作為全球最具實力的半導體大國,有能力也有意願應對新的情勢,「面對川普總統對於我國半導體產業的關切,政府會審慎應對,強化台美溝通,增進彼此更多的理解」。
賴清德也宣布,將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台灣願意和美國等民主夥伴共同致力於打造更具韌性、多元化的半導體供應鏈,並運用尖端半導體的優勢,建立AI晶片產業鏈全球聯盟,以及高階晶片關聯產業民主供應鏈,以國際合作共創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全新局面。
面對川普政府各項新政策,賴清德說,台灣將秉持互惠雙贏的精神,與美國政府保持緊密溝通與協商,讓美方的新政府團隊更完整了解,台灣是美國重建製造業及鞏固高科技領導地位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美對等關稅 或引發生產版圖轉移
另外,關於川普課徵對等關稅對台灣PCB(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影響。據路透社引述外資研究報告指出,亞洲對美國出口關稅稅率相對較高的中國、印度和泰國等新興經濟體,將面臨更高的風險;已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新加坡、韓國等經濟體,面臨的風險則相對較低。
PCB為電子產品之母,因中美貿易戰影響,2024年美國自台灣進口PCB的金額顯著成長,達6.1億美元,占美國總進口額的28.4%,相較2023年的21.9%有明顯提升,突顯出台灣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與穩固地位。
報導提到,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台灣進口PCB的關稅為零,因此在對等關稅議題上,對台灣PCB出口影響輕微。另一個層面而言,近年台灣PCB廠商採取多地生產策略,業者依客戶需求在台灣、中國、泰國各廠生產的情況普遍。業界指出,PCB不會直接出口至美國,會先交給組裝廠生產成iPhone、低軌衛星、伺服器、網通、遊戲機等終端產品。
不過,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邱昰芳對媒體表示,後續要關注終端產品的關稅成本若提高,會不會波及消費市場需求,或是PCB等零組件供應商須共同分攤成本;若對等關稅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有些國家受影響程度較高,越南、泰國、印度都被外界點名,不排除再造成新一波生產版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