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何不夠用?

最近體會到,除了學習各種時間安排的方法外,其實還可以從很多方向去思考。(123RF)
最近體會到,除了學習各種時間安排的方法外,其實還可以從很多方向去思考。(123RF)

文/靜安

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腦袋裡要完成的事情很多,但總是做不完。身邊一些朋友也有這種情況,時常感到焦慮。最近體會到,除了學習各種時間安排的方法外,其實還可以從很多方向去思考。

當發現自己沒辦法按照原本的步驟走,時間平衡出問題、長期陷在某些事情中,可能正是調整步調、反思行為模式的好機會。

以下將以一個多年的學生及半個社會人士的角色,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事情太多怎麼辦?

我們在學習、工作或是人際互動中,偶爾會在自己能應付的範圍外,選擇去做多一些事情,例如:選課時多選幾門、多參加一些社團、選擇較複雜,但榮譽較高的工作項目、一味的接受上級給予的任務、參加不適合自己的社交活動等。

當初在做這些選擇時,並不覺得它們會成為太大的阻礙,總感覺自己可以承擔得了。而且會想:這些額外的事情能夠幫助自己累積更豐富的工作、社交經驗,或是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結果到頭來,是時間無法平衡,只能付出額外的精神或睡眠時間,原本的目標被拖延或沒有用心完成。更難過的是,連靜下來反思的時間都沒有,不想承認自己當初的選擇有誤,只是匆匆忙忙、得過且過的去完成手上各種打了結的事情。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選擇,有大有小,也一定會有後悔的時候。重要的是,「勇於反思」才能幫助自己在未來用更成熟的心態面對每一次選擇。

我們的行為模式、看待事情的觀點,其實都是可以調整的。

認識動機

當初決定做一件事情、接下某個任務的原因,是否存在這些動機:

想透過這件事情,多得到一些好處或獎賞。

想透過這件事情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想多做一點、多學一點,目的是想要有超越同儕的優勢。

為了面子,不好意思拒絕他人的請求或邀約。

這些心態經常是促使自己做出選擇的原始動力,大多是「利己」或自我保護的。以現在社會追求績效或是要求培養多元能力的風氣來看,不能完全視為負面。然而,因為這些動機而導致自己手上的事情過多、顧此失彼時,就該即時止損了。

最難的是,它們其實並不容易分清。因為這些動機可能與上進心、責任感、榮譽感等心態融合在一起,往往很難直接區分。

不論如何,我認為能夠先認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做事動機,會幫助我們進一步釐清思緒,衡量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全面的思考後再做判斷。

將那些想要「利己」的想法先暫放一旁,認清自己現階段有多少容量(包含身體與心理的容量),依照自己的狀態去安排工作,避免失了輕重,辦事也能更快、更專心。

辦事的心態

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可以思考自己是否存在以下的心態:

過於追求完美,花更多時間來回修改內容。

比較心態,想比同儕表現得更好。

不好意思麻煩別人,自己總是一肩扛下所有事情。

自視甚高的心,過於重視自己的標準,總是對別人不放心。

期望完成他人的期待。(有時候他人對你的期待其實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愛面子,擔心被別人批評,想盡辦法圓滑的去做好每個細節。

……等等等等。

可怕的是,這些想法可能在處理同一件事情中出現。

表面上來看,應用這些心態的結果,多是會讓事情做得完美,以及被誇讚。然而,我們卻在背後花了大把的時間,在不必要的地方刁鑽,保護自己的臉面而變得過於圓滑,這些真的好嗎?

若是能勤勤懇懇,完成自己分內的事情,遇到困難主動向他人求教,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事情一樣能做成,可能還會更快、更順利,過程也更樸實。

有時候遇到事情,明明知道怎麼處理比較好、比較快,但礙於人情、礙於面子,繞了好幾個彎才解決。這種情形在各種人際互動的場合中都常出現,如何平衡好,著實不容易啊。

對我來說,以上這些思考能夠讓自己在做選擇、處理事情時,心態更加理智,也是從根本上幫助自己節省時間。將這些反思形成習慣後,還能在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中應用,讓心境清澈一點,我覺得真是好事。◇

延伸閱讀
各界意見分歧 班班有鮮乳喊卡
2024年12月19日 | 1個月前
市場驚嚇!台灣股匯雙挫
2024年12月1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