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有「度」
堂嫂送來自家種的萵苣,我們分享剛做好的銀耳蓮子湯做回禮。不料,她面有難色的婉拒:「自己一向酷愛甜食,但日前檢查出血糖過高,再也不敢吃了!」母親現身說法談經驗,我也笑稱:「吃一點無妨,只要適度就好。」兩人的一番寬慰奏效,堂嫂高高興興的帶著甜品回去了!
趁此良機,與母親提起飲食均衡的問題,希望她別挑剔、偏食,常常這個不吃、那個不碰,而是能夠多方攝取養分、補充體力,最重要的是——有度。當下,老人家欣然同意;但願,這不是一時的搪塞、敷衍之辭。
度者,標準;另一說,度者,法制、規範;又一說,度者,限度。有度,就是有標準、有規範、有限度。
其實,何止是飲食有度,凡事都應該有度。「度」代表一個人的分寸與格局,人生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有「度」。
處世,進退有度,才不至於操之過急或躊躇不前。進退之道大有學問,《禮記》:「進退有度,左右有局。」該進時猶豫,便會失了機遇;該退時貪戀,必然惹來麻煩,甚至災難。因此,高歌猛進是勇氣,急流勇退是智慧。
生活,張弛有度,時鬆時緊、收放自如。《道德經》:「凡事張弛有度,否則物壯則老。」我們都明白的道理:拉弓射箭時,如果繃太緊弦會斷,適時放鬆,箭才能射得更遠。人生亦是如此,懂得一張一弛,才能走得更穩、更長。行事,取捨有度,取是本領,而捨是學問。取捨有規則、有技巧、有門道。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她的著作《斷捨離》一書中說:「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能夠了解取與捨的奧義,便能在人生中達到和諧的境界。
《百喻經》中有一則《愚人食鹽》的寓言:
有個人去做客,主人請他吃飯。這人覺得菜淡而無味,主人便往菜裡加了點鹽,之後,菜的味道變得鮮美。這人便想:「菜味鮮美是由於加了鹽,那麼鹽豈不是更好吃嗎?」於是,他回去以後上街買了些鹽,放進嘴裡就吃,無「度」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許多時候為人處事就在「度」的兩邊;因此,我們應該常常思考「度」的哲學。凡事有「度」,知輕重、守分寸,不過度、不失度;那麼,就能夠在進退、張弛與取捨合度、適度中從容應對、優游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