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討厭農村」到「果園女王」 吳佳玲的務農人生

吳佳玲的務農人生。(吳佳玲提供)
吳佳玲的務農人生。(吳佳玲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中報導】

小時候的吳佳玲,家裡務農的背景總讓她感覺「丟臉」,她只想逃離雲林東勢鄉這片種滿紅蘿蔔和蒜頭的土地。那時的她,腦中冒出的唯一想法是:「農村還有未來嗎?」

吳佳玲小時候曾冒出的想法是:「農村還有未來嗎?」吳佳玲小時候曾冒出的想法是:「農村還有未來嗎?」(吳佳玲提供)

她總是趁媽媽喊人幫忙時,想辦法偷懶,想辦法逃離「勞動現場」,農家子弟彷彿魔咒般如影隨形。然而,青春期的反叛並沒有讓她逃得更遠,大學時期的她,意外地翻開作家吳音寧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江湖在哪裡》—一瞬間,她開始重新審視「農村」這個名詞。

大學時期的她,意外地翻開作家吳音寧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江湖在哪裡》—一瞬間,她開始重新審視「農村」這個名詞。大學時期的她,意外地翻開作家吳音寧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江湖在哪裡》—一瞬間,她開始重新審視「農村」這個名詞。(吳佳玲提供)

從書本到田埂——農村的召喚

《江湖在哪裡》一書讀了許久,有些篇章,吳佳玲邊哭邊讀,原來農村破敗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無數的政策歷史痕跡。她忽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忽視的故鄉,正是她靈魂深處的一部分。

吳佳玲忽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忽視的故鄉,正是她靈魂深處的一部分。吳佳玲忽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忽視的故鄉,正是她靈魂深處的一部分。(吳佳玲提供)

「離開農村的腳步走得快,但思念的重量更重。」在大學畢業後,她選擇繼續進修,進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讀研究所期間,她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多次的田野調查,重新認識了農村的美好與問題,也慢慢被影響。她說:「透過別人的眼睛,我才知道農村有多美,也才知道自己適合這裡。」

讀研究所期間,吳佳玲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多次的田野調查,重新認識了農村的美好與問題。讀研究所期間,吳佳玲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多次的田野調查,重新認識了農村的美好與問題。(吳佳玲提供)

農業修行——宜蘭的稻田歲月

吳佳玲說,她第一次與土地建立真正的連結,是在宜蘭的深溝村。那是一片水田與稻穗交織的地方,她一邊念書,一邊學著種田,還收穫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吳佳玲說,她第一次與土地建立真正的連結,是在宜蘭的深溝村。吳佳玲說,她第一次與土地建立真正的連結,是在宜蘭的深溝村。(吳佳玲提供)

「宜蘭的生活很適合我。我喜歡種田,喜歡看著自己的努力在作物上開花結果。」她逐漸懂得如何將傳統農業與現代銷售結合,自產自銷,還會在市集攤位上與消費者聊天。她笑著說:「看到大家因為我的米而感動,我覺得務農其實一點都不土!」

在市集攤位上與消費者聊天。她笑著說:「看到大家因為我的米而感動,我覺得務農其實一點都不土!」在市集攤位上與消費者聊天。她笑著說:「看到大家因為我的米而感動,我覺得務農其實一點都不土!」(吳佳玲提供)

「宜蘭這幾年的天氣真的越來越糟了,暴雨頻繁。」吳佳玲回憶起自己離開宜蘭的那段日子。「我離開時,正值暴雨,這樣的天氣讓農作業愈加困難。」

「宜蘭這幾年的天氣真的越來越糟了,暴雨頻繁。」吳佳玲回憶起自己離開宜蘭的那段日子。「宜蘭這幾年的天氣真的越來越糟了,暴雨頻繁。」吳佳玲回憶起自己離開宜蘭的那段日子。(吳佳玲提供)

她坦言,促使她離開宜蘭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的收益並不高。「在宜蘭種田,一年只能有一收,台灣人食米的數量逐年遞減,我的訂單也是越來越少,這樣的情況讓人很難堅持下去。」吳佳玲說。

她坦言,促使她離開宜蘭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的收益並不高。「在宜蘭種田,一年只能有一收。她坦言,促使她離開宜蘭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的收益並不高。「在宜蘭種田,一年只能有一收。」(吳佳玲提供)

「現在大家的飲食習慣改變了,意識到少吃飯、多吃菜和肉,甚至喝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吳佳玲說道,「在這種情況下,要繼續當一個專職稻農真的很難。」

「現在大家的飲食習慣改變了,意識到少吃飯、多吃菜和肉,甚至喝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吳佳玲說道。「現在大家的飲食習慣改變了,意識到少吃飯、多吃菜和肉,甚至喝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吳佳玲說道。(吳佳玲提供)

吳佳玲坦言,她嘗試過以米製品拓展市場,從米酒、米蛋捲到米鬆餅粉,各種加工品她都試過。「但我發現這些都有極限,並不是長久之計,」她補充說,「這些嘗試雖然多元,卻難以真正養家糊口。」

吳佳玲坦言,她嘗試各種米製品,包括米鬆餅。吳佳玲坦言,她嘗試各種米製品,包括米鬆餅。(吳佳玲提供)

面對這樣的現實,吳佳玲選擇回到台中,轉而嘗試種植經濟作物。「我放下了專職稻農的身份,轉型走另一條農業的路。」她表示,這是一個艱難但必要的決定。

面對惡劣的天氣和有限的收成,她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轉向其他農業模式尋求更穩定的生活方式。

吳佳玲選擇回到台中,轉而嘗試種植經濟作物,像是桃子和柑橘等果樹。吳佳玲選擇回到台中,轉而嘗試種植經濟作物,像是桃子和柑橘等果樹。(吳佳玲提供)

回到台中——柑橘果園的新挑戰

2019年她和丈夫討論後,決定回到台中石岡,在2021年租下第一塊橘子園。「從水稻到果樹,這是全新的挑戰。」她坦言,剛開始的適應期簡直是「腰痠背痛人生」。

2019年她和丈夫討論後,決定回到台中石岡,在2021年租下第一塊橘子園。2019年她和丈夫討論後,決定回到台中石岡,在2021年租下第一塊橘子園。(吳佳玲提供)

台中的果園地形陡峭,她花了一整年適應爬坡的工作環境。「搬柑橘的時候,真的快要累到哭出來。只能轉念,我省下請男工的錢,等於賺了1600元了!自己給自己打氣!」這種幽默感,讓她在工作中不至於被壓垮,還能逗笑女工們。

「我省下請男工的錢,等於賺了1600元了!自己給自己打氣!」這種幽默感,讓她在工作中不至於被壓垮,還能逗笑女工們。「我省下請男工的錢,等於賺了1600元了!自己給自己打氣!」這種幽默感,讓她在工作中不至於被壓垮,還能逗笑女工們。(吳佳玲提供)

務農哲學——失敗也是一種養分

務農,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坦言,像是去年的柑橘產量並不好,甚至出現「賠了力氣又沒賺到錢」的窘境。但她並不放棄,反而把失敗當成經驗累積:「每一年的錯誤,都是明年的成長契機。」

去年的柑橘產量並不好,甚至出現「賠了力氣又沒賺到錢」的窘境,但她並不放棄。去年的柑橘產量並不好,甚至出現「賠了力氣又沒賺到錢」的窘境,但她並不放棄。(吳佳玲提供)

她還開玩笑說:「務農一定要有幽默感,不然你會每天都覺得自己很悲情!」她把務農視為一種修行,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每一場天災與市場波動。

吳佳玲說:「務農一定要有幽默感,不然你會每天都覺得自己很悲情!」吳佳玲說:「務農一定要有幽默感,不然你會每天都覺得自己很悲情!」(吳佳玲提供)

果園裡的願景與夢想

現在的吳佳玲,不僅專注於種出高品質的柑橘,還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別人的榜樣,那就太棒了。」她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在農村找到自己的價值。

吳佳玲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別人的榜樣,那就太棒了。」吳佳玲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別人的榜樣,那就太棒了。」(吳佳玲提供)

「颱風一來,果子就會掉下來,這真是個大問題。」吳佳玲直言,經營果園需要非常講究環境與風向。「果園的座向非常重要,不能隨便找一塊地就開始種,必須選擇坐北朝南、風向合適的地點。」

「颱風一來,果子就會掉下來,這真是個大問題。」吳佳玲直言。「颱風一來,果子就會掉下來,這真是個大問題。」吳佳玲直言。(吳佳玲提供)

她解釋,選擇果園時,必須仔細判斷是否能避風向陽、是否會遭受過多的強風。「這需要多方面的思考與觀察,只有在確定果園地理條件適合後,才決定要不要開始經營。」她說。

吳佳玲解釋,選擇果園時,必須仔細判斷是否能避風向陽、是否會遭受過多的強風。吳佳玲解釋,選擇果園時,必須仔細判斷是否能避風向陽、是否會遭受過多的強風。(吳佳玲提供)

目前,吳佳玲的果園種植多樣水果,包括橘子、桃子和紅柿。「我們這裡算是一個『百果園』,品種多元,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也減少單一作物帶來的風險。」

她用自己的故事證明:務農,絕對不是沒未來的選擇,而是一種值得投入與探索的人生方式。

吳佳玲的果園種植多樣水果,包括橘子、梅子和紅柿,我們這裡算是一個「百果園」。吳佳玲的果園種植多樣水果,包括橘子、梅子和紅柿,我們這裡算是一個「百果園」。(吳佳玲提供)

柑橘的酸甜 正是生活的滋味

吳佳玲的果園裡,柑橘的果實晶瑩剔透,散發著淡淡的果香,就像她的故事一樣,帶著酸甜的味道。她說:「務農教會我,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是一種滋味。」而她,也正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份滋味傳遞給每一個人。

吳佳玲說:「務農教會我,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是一種滋味。」吳佳玲說:「務農教會我,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是一種滋味。」(吳佳玲提供)
延伸閱讀
空氣擴散差 西半部亮橙色警報
2024年11月14日 | 1個月前
學童騎單車遭輾斃 中市補強3設施
2024年11月05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