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警官到陶藝大師 殷金磬的藝術之路

左為陶藝家殷金磬,右為雲林縣警察局局長李建民。(廖儷芬/攝影)
左為陶藝家殷金磬,右為雲林縣警察局局長李建民。(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殷金磬,出生於臺南市後壁區,於1975年自警察大學畢業,隨即在麻豆分局展開他的警察生涯。他曾在警界擔任過巡官、督察員、消防隊副隊長、戶政事務所主任、臺南市警察局秘書、課長、分局長、督察長、副局長等多項要職,最終在臺南市警察局保安警察大隊擔任大隊長,於2012年7月屆齡退休。

殷金磬,出生於臺南市後壁區,於1975年警察大學畢業。殷金磬,出生於臺南市後壁區,於1975年警察大學畢業。(廖儷芬/攝影)

在警界服務的近40年中,殷金磬不僅盡忠職守,還積極參與社區與藝術活動。他曾擔任臺南市藝術家協會常務監事、臺南市陶藝學會常務理事、柚城藝術家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成為了藝術文化推廣的支持者。這樣的背景,為他在藝術創作上帶來了獨特的視角,也為退休後的陶藝人生奠定了基礎。

在警界服務的近40年中,殷金磬不僅盡忠職守,還積極參與社區與藝術活動。在警界服務的近40年中,殷金磬不僅盡忠職守,還積極參與社區與藝術活動。(廖儷芬/攝影)

從警察工作到陶藝創作的轉折

退休後,殷金磬全心投入陶藝創作。他認為陶藝是一種自我沉澱的過程,讓人能在手指與泥土的觸感中找到內心的平靜。他的作品以手捏壺為主,強調純手工捏築,作品的外表樸拙且出水流暢,散發出自然質樸的美感。他的作品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

他的作品以手捏壺為主,強調純手工捏築,作品的外表樸拙且出水流暢。他的作品以手捏壺為主,強調純手工捏築,作品的外表樸拙且出水流暢。(廖儷芬/攝影)

殷老師的創作理念源於「從心所欲,不踰矩」,他認為在陶藝創作中,既要遵循基本的製作規範,又要在形與意之間自由發揮,讓作品富有生命力。他的作品形態多樣,不拘泥於傳統茶壺的圓潤勻稱,反而任意變化,展現出作者的無限創造力。

殷老師的創作理念源於「從心所欲,不踰矩」。殷老師的創作理念源於「從心所欲,不踰矩」。(廖儷芬/攝影)

天然材質與傳統柴燒的完美結合

殷金磬對材質的選擇極為嚴謹。他特別喜愛使用天然的泥土進行創作,並以手工捏築的方式塑形。這些泥土大多取自曾文水庫庫底,富含矽、鋁和鐵等礦物元素。在陶藝中,他將這些泥土當作化妝土,並以傳統柴燒的方式進行燒製,作品因燒成過程中的偶然性而呈現出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

取自曾文水庫庫底淤泥,富含矽、鋁和鐵等礦物元素,所創作的作品。取自曾文水庫庫底淤泥,富含矽、鋁和鐵等礦物元素,所創作的作品。(廖儷芬/攝影)

殷老師堅持使用傳統柴燒,主要以龍眼木與荔枝木為柴火,燒製出的作品表面形成一層天然釉面,色調偏紅黃,富有層次。柴燒的過程中,隨著火焰和落灰的變化,每件作品的色彩與質感皆獨一無二,這樣的「天作之合」讓每件作品都充滿了驚喜與深意。

殷金磬:「隨著火焰和落灰的變化,每件作品的色彩與質感皆獨一無二。」殷金磬:「隨著火焰和落灰的變化,每件作品的色彩與質感皆獨一無二。」(廖儷芬/攝影)

展覽作品:從獨角龍壺到博山茶壺

此次展覽中,殷金磬的多件代表作品亮相,展示出他對陶藝的深刻理解與精湛技藝。其中,獨角龍壺是他頗具特色的創作,選用紫砂、朱泥及陶瓷土,以柴燒技法使壺身呈現古樸的紅黃色澤。殷老師解釋道,這款壺是為了今年的龍年所特別設計,龍的意象象徵力量與尊嚴,壺身的造型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頗具收藏價值。

殷金磬的多件代表作品亮相,展示出他對陶藝的深刻理解與精湛技藝。其中,獨角龍壺是他頗具特色的創作。殷金磬的多件代表作品亮相,其中獨角龍壺是他頗具特色的創作。(廖儷芬/攝影)

另一件博山茶壺則是取材自古代的薰香爐造型。殷金磬將群山的意象雕塑於壺身之上,遠近山景的層次感讓作品更加生動。這件作品不僅僅是茶壺,更是藝術與自然結合的詩意表達。

博山茶壺則是取材自古代的薰香爐造型。殷金磬將群山的意象雕塑於壺身之上。博山茶壺則是取材自古代的薰香爐造型。殷金磬將群山的意象雕塑於壺身之上。(廖儷芬/攝影)

創作哲學:陶藝中的生活態度

殷金磬認為,陶藝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他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反思人生哲理與生活細節。對他而言,陶藝是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能讓人從繁忙的生活中靜下心來,體驗與大自然的互動。他表示:「陶藝讓我在警察工作外找到一個讓心靈平靜的地方,每當我的手接觸泥土時,心中便充滿安寧。」

皮革壺,仿名牌包的圖紋。皮包壺,仿名牌包的圖紋。(廖儷芬/攝影)

十年磨一劍的堅持

在陶藝創作的道路上,殷金磬保持著警察時期的堅毅和專注。他認為,要在陶藝領域中取得成就,必須持續不斷地磨練。從1991年開始創作至今,已經超過三十年。他以「十年磨一劍」來形容自己的陶藝旅程,認為只有專注於一種技藝,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這樣的精神不僅展現在他的作品中,也深深影響著每一位欣賞他作品的觀眾。

殷金磬以「十年磨一劍」來形容自己的陶藝旅程。殷金磬以「十年磨一劍」來形容自己的陶藝旅程。(廖儷芬/攝影)

茶壺中的生活哲學

殷金磬的陶壺作品具有實用性,每件茶壺都可用於泡茶。他特別喜歡看到茶壺經過長時間使用後,壺面形成自然的光澤,彷彿是歲月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跡。他認為,茶壺不僅是茶具,更是一種生活美學的象徵。當茶湯注入茶壺,器物與生活便融為一體,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品。

殷金磬的陶壺作品具有實用性,每件茶壺都可用於泡茶。殷金磬的陶壺作品具有實用性,每件茶壺都可用於泡茶。(廖儷芬/攝影)

每個作品都是一個故事

殷老師的作品背後常有動人的故事。他會將茶壺送給破案有功的警察同仁,這樣的獎勵比起金錢更有價值,因為每個壺都帶有特殊的意義。殷老師相信,陶藝的魅力在於它能夠連結人心,成為一種溫暖而有意義的生活陪伴。

會將茶壺送給破案有功的警察同仁,這樣的獎勵比起金錢更有價值。會將茶壺送給破案有功的警察同仁,這樣的獎勵比起金錢更有價值。(廖儷芬/攝影)

指尖作陶 大千世界

殷金磬以「指間作陶,妙勝大千」為主題,展示了他對陶藝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表達。從警官到陶藝家,他的職業生涯中充滿了轉折與挑戰,但他始終保有對藝術的熱情與專注。他的作品是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每一件都蘊含著生活的哲思與歲月的痕跡。觀賞他的作品,讓人不僅感受到藝術的美感,更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與溫度。

殷金磬以「指間作陶,妙勝大千」為主題,展示了他對陶藝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表達。殷金磬以「指間作陶,妙勝大千」為主題,展示了他對陶藝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表達。(廖儷芬/攝影)

殷金磬的藝術人生,展現出一位藝術家對生活的深刻體悟,他透過陶藝傳達了自己對自然、生活與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彷彿在向觀眾訴說,藝術不僅僅是創作的過程,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與天地萬物相融的一種境界。

他的作品彷彿在向觀眾訴說,藝術不僅僅是創作的過程,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他的作品彷彿在向觀眾訴說,藝術不僅僅是創作的過程,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林內龍過脈步道 拜訪雲林秘境
2024年10月31日 | 2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