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台灣觀光文化路徑 從糖林礦水原故事開始
歐洲「朝聖之路」為全球旅客訪歐必遊的文化之旅,臺灣的文化之旅在哪裡?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登場,呈現近年探索盤整在地資源匯聚共識,「由下而上」萌發出的五條路徑,包括礦業、糖業、林業、水,及臺灣多元族群等文化路徑;盼透過第一波五大試行路徑,延伸出融合臺灣歷史深度與人文厚度的觀光文化里路。
2021年文資局正式推動「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社會發展計畫」,強調以臺灣史觀的視野串連文化資源,再以文化敘事與當代應用的手段,地方參與及專業陪伴的實踐,逐步打造體現臺灣獨有文化特色。◇
展館入口意象,糖鐵、礦車、森鐵,揭示五大路徑的代表性元素,強調以物件為引,帶出使用物件的「人」,以及人所留下的記憶故事,呼應「以人為本」的國際遺產保護趨勢。在展覽尾聲,藉由沉浸劇場及互動設計,讓觀眾挖掘自身的文化記憶,鼓勵人們從聽故事的人,成為說故事的人,繼續將文化記憶分享出去。
五大主題的引路人皆從自身經驗出發,讓觀眾透過情感的共鳴,體會文化路徑中沉澱的深厚文史底蘊。「水文化」由陳豔星帶路,從其日復一日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歲月,看水和在地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糖業」由蒐集了一火車糖鐵車票的資深鐵道迷許乃懿醫師帶路,從車票中透露往來移動,了解糖業的系統與發展。
「礦業」由精神領袖周朝南礦長帶路,從他所見到的礦工遭遇帶出礦工人生和礦工家庭的悲喜交織。「林業」由郭盈良帶路,看教科書上的阿里山檜木產業鏈如何能成為臺灣、亞洲、甚至是世界共同的記憶。「多元族群」由游永福老師帶路,透過他對應百年多前湯姆生留下的照片,追尋歷史也重新連繫族人跨越百年的原鄉記憶。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表示,展覽以根植臺灣土地的「產業」及「族群」為主題,盤點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梳理人與場域之間的互動與變遷,整合出具有主題性,且能凝聚社群共識並永續經營的文化路徑。循著路徑,將會發現說故事的起點「錨點」、故事裡的角色「場所點」及故事裡的綠葉「服務點」。讓大家不再只以單點、單一視角到此打卡上傳,更能深刻感受線性與全面的文化網絡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