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預測失準影響颱風假決策 氣象署這麼說

颱風山陀兒移動牛步,全台連放颱風假2至4天不等,引發爭議,外界也質疑氣象預測是否失準。圖為民眾在颱風天躲雨。(記者宋碧龍/攝影)
颱風山陀兒移動牛步,全台連放颱風假2至4天不等,引發爭議,外界也質疑氣象預測是否失準。圖為民眾在颱風天躲雨。(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莊璦筠、張原彰/台北報導】

颱風山陀兒移動牛步,全台連放颱風假2至4天不等,引發爭議,外界也質疑氣象預測是否失準,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4日表示,山陀兒影響時間長,路徑預測不易,氣象署與縣市政府共舉辦3次連線會議,破以往紀錄,不過氣象資料只是參考,地方會有其他防救災等考量。

關於颱風假有關的爭議,行政院長卓榮泰4日也說,現在有更好的科技,希望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再精進,讓各地政府能取得更新、更正確的資訊。

陳怡良說,秋颱預測常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它的導引系統不如夏天來的明確,所以路徑預報難度較高,其次是秋颱跟環境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如東北季風南下時,就容易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首次3次縣市政府視訊會議

陳怡良表示,由於這個颱風影響時間很長,這也是第一次舉行3次縣市政府視訊連線會議,氣象署直接向地方政府說明颱風最新動態、可能的風雨影響,並回答相關問題,氣象署也理解地方縣市政府有更完整周延的考量去決定相關防救災決策,氣象資料是他們參考的一部分,因此一向都是秉持尊重原則,並盡可能提供協助。

對於基隆市4日正常上班上課,但一早就傳出多處坍方,陳怡良表示,對於不同類型的劇烈災害天氣,現今科技的預報能力有所不同,尤其是對於短延時強降雨,或是颱風期間單一雨帶帶來的瞬間強降雨,目前全世界科技氣象預報能力對這種狀況的提前預測還是有限,因此氣象署多會以監測彌補預報能力不足,縣市政府可以依據氣象以外的其他考量去做決策。

根據氣象署的資料,9月29日上午8時30分,發布山陀兒海上颱風警報,9月30日凌晨2時30分,發布山陀兒陸上颱風警報,山陀兒颱風中心10月3日中午約12時40分在高雄小港登陸,陳怡良表示,山陀兒從發布颱風警報到登陸,大約經過4天4小時,創下歷來登陸前警報最久的紀錄。

陳怡良也說,山陀兒行走路徑較罕見,從南邊往西南部陸地登陸,上一個這樣登陸的是1977年的賽洛瑪颱風,當時對南部造成非常大傷害。

颱風影響期間總雨量驚人

此外,山陀兒移動速度緩慢,颱風影響期間總雨量統計也很驚人,陳怡良說,累積雨量最多為台東利嘉林道1713.5毫米,其次是屏東大漢山的1,570毫米、新北市瑞芳1,067.5毫米及花蓮清水林道的907.5毫米。

陳怡良說,基隆雖未進入颱風暴風圈,但山陀兒的外圍環流,加上基隆地形因素,基隆市在10月3日的單日降雨量破紀錄,達408毫米,創下新紀錄,上一次基隆單日雨量最多是1980年9月23日351.3毫米。

陳怡良表示,颱風帶來的影響成因有很多,這次北海岸包括基隆、新北瑞芳出現劇烈且較長降雨,主要因為山陀兒颱風外圍環流碰到地形產生的加乘影響,此外,在不同時間碰到不同天氣系統,如東北風、不同性質空氣也都會有影響,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

卓榮泰盼中央地方合力檢討

卓榮泰說,颱風假放不放,這確實造成一些決定上的困難,不過大家可以回想,從20多年前、將近30年,放假機制都是地方政府衡量各地的風雨、交通、基礎設施的決定,且大多數時刻,都是以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為最大考量。

卓榮泰表示,如今有了更好的科技,希望中央氣象署用科技、預測準確的方式,讓各地政府取得更進一步、更新跟更正確的資訊,再依照各種條件,做出最正確的裁定(決定),這部分未來如何精進,中央跟地方可以合力檢討。◇

延伸閱讀
山陀兒肆虐 高雄災情最多農損850萬元
2024年10月04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