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排計畫涉造假 德官方急補漏洞
德國聯邦環境署(UBA)的調查發現,有多達45個中國的減少碳排計畫涉及申報假數據或誇大數據的欺騙行為,進而騙取了歐盟的減排證書。德國已經停止這些計畫,但是估計損失高達5億歐元(約新台幣181億元)。
德國聯邦環境署署長梅斯納(Dirk Messner)表示,他們審查了56個獲得歐盟減排證書的中國計畫,迄今已經撤銷其中45個計畫的證書。
這些涉嫌詐欺的中國計畫旨在抵消約6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市場價值為15億歐元。梅斯納表示,其中僅有約400萬噸的額度可以被追回,這意味著德國面臨約5億歐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歐盟設立了「上游碳排放減少」(Upstream
Emission
Reduction,簡稱上遊減排)機制,企業可以透過參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氣候減排計畫獲得碳信用額度,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每個上游減排計畫都需要經過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驗證和審查。
環境署發言人表示:「當我們詢問審查報告中的可疑細節時,經過進一步調查,我們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影子系統:透過假圖片和數據,一個接一個的編造看似合理的藉口。」環境署表示,全球有75個上游減排計畫,其中66個在中國。
日媒揭減排計畫的位置是沙漠
《日本經濟新聞》今年1月報導,德國排放交易局網站上列出的一些中國上游減排計畫的坐標,在谷歌地圖上的顯示是沙漠,並且至少有8個計畫的現場審查是由一家總部位於德國的環境審查公司的同一名工作人員進行的。網站上的一些報告沒有包含任何可以證明設施存在的圖片。
德國環境部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在聯邦議會的委員會上表示,即使是擁有大型法令遵循部門的國際公司,最初也未能識別出這些造假的矛盾之處,這「說明了所謂故意欺騙的複雜性」。
據德國之聲報導,這些詐欺之所以會得手,部分原因是在認證過程中缺乏獨立性。
這類計畫的認證評估是由第三方私人機構進行的,涉嫌詐欺的計畫通常都是由同一批人同時參與計畫的建立、驗證和認證。這些人對於上游減排機制非常熟悉,因此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鑽了機制的漏洞,使虛構的計畫獲得認證,其中有些計畫根本就不存在。
跨國的減碳造假產業鏈
德國之聲的調查甚至發現,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買賣上游減排計畫的市場。詐欺得手的另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假計畫遞交申請的時候正值中共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無法進行實地考察和審核。
環境署表示,柏林檢察官正在調查17人,他們涉嫌合謀實施商業詐欺。被告是上游減排計畫測試中心的董事總經理和員工。
為了防止類似的減排計畫再鑽法律漏洞,環境署今年年初採取一系列行動,包括修改相關法律條例,並提前兩年終止現有的上游減排計畫申請流程。
根據新規定,德國自今年7月1日起不再接受新的上游減排計畫申請,同時加強監管現有計畫。新的規定適用於所有上游減排計畫的相關申請,不僅局限於來自中國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