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背起小米娃娃 重繫百年部落文化
南排灣族傳統部落的「ljaljak」小米娃娃儀式,這項傳統一度消失了近百年,通過部落長輩的記憶與學者們的努力,正在屏東縣內獅部落逐步復興。
小米娃娃揹飾用小米糕做成,外型像沙漏,用黑布或紅布包裹起來,鑲上各種裝飾品,給未成年小女孩背著,宣告「吾家有女初長成」,隱含母親對女兒的期許及部落的祝福。
小米娃娃的復興之旅
在小米收穫的季節,小米娃娃成為慶典中的重要象徵。見證這項復興運動的攝影家周永田表示,「看到孩子們能夠參與部落的文化活動,實在是太幸福了!」
「小米娃娃是部落中非常美麗的文化傳統。內獅部落去年開始,在收穫祭時都會舉辦踩街活動,最後一站少女們到達頭目家前圍繞跳舞,由頭目選出當年最美的小米娃娃。」
記憶中的文化線索
為了找回小米娃娃的文化意涵,部落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深入研究,向長輩請教,翻閱歷史資料,尋找相關口述歷史,重新啟動這項祭典。
部落主席山宏緯指出,「我們從長輩口中得知,ljaljak(小米娃娃)曾是大龜文社群內,收穫季節的一部分。每年小米豐收時,部落的婦女會開始準備這些小米娃娃,它們不僅是祭典中的象徵,更是一種母親對女兒的深刻祝福。」
山宏緯提到,此前學者文化訪查時,問到部落耆老黃英秀女士(現已離世)曾見過小米娃娃,但未能擁有一個,只憑記憶將小米娃娃描繪出來,這項傳統就這樣一點一滴被找回。
少女的榮耀與成長的象徵
內獅部落收穫季來臨時,部落小女孩會背著她們的小米娃娃進行踩街儀式。部落婦女會在儀式中仔細觀察每位少女的表現,從她們的儀態、姿態到整體形象,都是對未來承擔家庭責任的一種預演。
如果某位少女的表現讓婦女們感到滿意,她們會為小米娃娃裝飾上花朵、鈴鐺或其他美麗的飾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位少女的小米娃娃的掛飾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當15、16歲的少女們背著小米娃娃踩街,這也是她們展示技藝的時刻。每一個細膩的刺繡、每一顆精心串起的珠子,都是學習的見證,儀式上,部落男孩們會在心儀的女孩的小米娃娃上插上鮮花,女孩收到的花越多,代表她的手藝越好,傾慕她的人也越多。
母系文化傳承的核心
在這個傳統中,母親的角色至關重要。山宏緯強調:「部落的母親們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她們承擔著傳承文化的責任。我們希望母親們能夠明白這個文化的深層意義,並能夠把這份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希望通過復興這些文化傳統,讓年輕一代能夠認識自己的根源,並且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而母親們作為文化傳承的核心,通過她們的教導,小米娃娃的文化得以在家庭中延續,山宏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