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

如果連最愛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孝敬、惦念,這樣的人,還能對誰好呢?還有善心嗎?(123RF)
如果連最愛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孝敬、惦念,這樣的人,還能對誰好呢?還有善心嗎?(123RF)

文/劉如

父親節是一個為感謝父親而慶祝的節日,世界各地因不同的歷史、文化原因選在不同日期。人們便會在這一天以各種形式表達對父親的感恩和祝福。

然而,父親節的緣起,卻是一個令人傷感和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斷的在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讓人傷痛不已。因此,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才是父親節最大的意義。

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Shutterstock)提供)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Shutterstock)

世界第一個父親節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於1910年誕生在美國,是布魯斯多德夫人(Mrs.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倡導的。多德夫人的母親因難產而死,留下了六個年幼的孩子,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William Smart)曾參加過南北戰爭,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又突然失去妻子,內心的苦痛與煎熬,難以想像。

但斯馬特先生卻沒有再婚,而是獨自一人在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承擔起了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她最能體會父親的辛勞,親眼看到父親白天辛勞的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孩子,忙於家務,幾十年含辛茹苦。

沒想到等孩子們長大成人,以為父親終於可以卸下重擔,好好安享晚年之際,卻因長年的過度勞累驟然離世。兒女們痛悔不已。子欲養親而親不在,何其哀傷!

斯馬特先生辭世後,多德夫人特別想念父親,她回想父親獨自撫養兒女所付出的愛和艱辛,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於是將她的感受告訴給牧師,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以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牧師的讚許,得到了教會和州政府的支持。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慶祝活動。

不過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美國的父親節,父親節才成為美國永久性的紀念日。

這個節日的促成,可以說是多德夫人對父親的一片孝心,以此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敬愛、思念和感恩之情。這個故事在提醒我們行孝須及時,莫道來日方長。

皋魚遠離父母 追悔莫及

其實,這樣的教訓,在孔子時代就出現過,而且是孔子親身經歷的故事。也正是這個故事,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千古名言。

《韓詩外傳‧卷九》中記載了春秋時代一個名叫皋魚的人,因為不能及時侍奉父母而悲傷致死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帶著學生乘車在路上行走,突然聽到一陣哭聲,甚為悲切,孔子說:「快走!快走!前面有賢人。」到那兒一看,原來是皋魚,他穿著粗布衣服,帶著佩劍,在路邊哭泣,十分傷心。

孔子下車問他說:「你不像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呢?」皋魚說:「我這輩子做了三件大錯事:年輕時(為功名)一心求學,周遊列國,把父母放在腦後,沒有盡心侍奉他們,這是第一件大錯;理想太高,(看不慣現實政治)因而不去事奉君王,這是第二個大錯;與交情深厚的朋友為小事而絕交,這是第三個大錯。樹想要安靜下來,風卻吹個不停(原文:樹欲靜而風不止);兒子想要盡孝心,但是父母親卻已經不在世了(原文:子欲養而親不待)。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歲月;死去而不能再見的,是父母。我現在要和您告別了。」過不久此人因哀傷悔恨,精力衰竭而死去。

孔子為此教導弟子說:「大家要以此為誡,這個經驗值得謹記在心。」不久,就有十三位弟子向孔子辭別回家,決心好好奉養父母。

故事告誡我們,追逐名利,其實並不重要。遠離父母的教訓,當牢牢記住。因此古人教導:「父母在,不遠遊。」

子路奉親 不留遺憾

子路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但他正好相反,絕不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功名而遠離父母,他日日守護在父母身邊,直到父母去世,方才拜孔子為師。是中國《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子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非常孝敬父母。他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家境十分貧寒,常常以野菜充飢,很難吃到米飯。子路擔心父母因此而有損健康,身體會越來越差,於是不顧辛勞,決定打柴換米。

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走到百里之外才能打柴買到米,之後再背著米趕回家。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一次、兩次也許一般人也能做到,可長年如此,就極其不易了。然而子路卻甘之如飴。不管嚴寒酷暑,颳風下雨,都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

因為每天能用米穀奉養父母,日子雖然辛勞,但子路覺得這樣安心踏實,所以很快樂。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父母雙雙過世,子路才來到魯國的都城曲阜,拜孔子為師。他從不抱怨父母連累了自己的前途,反而在境遇變好時,傷感父母已經不在世了。

西元前496年,孔子帶著一批弟子周遊列國時來到了楚國。楚昭王很欽慕孔子,派人帶來了豐厚的禮物,送給孔子師徒一百多輛車子,一萬鍾粟米,邀孔子前往楚國國都郢城。

子路見狀,感嘆的對孔子說:「從前我在家中侍奉雙親的時候,常常吃的是粗劣的飯菜,到百里外去打柴換米,雙親亡故以後,我才來向老師求學,現在跟著老師周遊列國,楚王送的車輛有一百多輛,粟米有一萬鍾,現在我即使再願意吃野菜,願意為雙親背米,也已經不可能了。」意思是再好的生活也比不上父母在世,能在父母跟前盡孝來得幸福,儘管那時看起來辛勞貧苦,但卻很快樂。

孔子聽了,讚揚他說,「在你父母活著的時候,你盡心侍奉雙親,可以稱得上盡了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後,你又能時時懷念他們,是個大孝子了!」

所以,孝道講的是一顆心。親力親為的日常點點滴滴的侍奉和陪伴,勝過萬千財富。

子路雖然沒有讓父母過上富貴的日子,但卻依舊在清貧的日子裡做到了孝順父母,使父母內心很是欣慰快樂。所以孝敬父母無關貧富,一點一滴的關懷尤為可貴。(故事出自《孔子家語.致思》)

孝道講的是一顆心。((Shutterstock)提供)孝道講的是一顆心。(Shutterstock)

結語

人活世間,唯有父母能對我們無條件的付出,父親節背後的那位偉大的父親,其實代表的是父母,他獨自承擔了父母全部的責任,付出了他的一生,道盡了天下父母的辛勞與偉大,這份養育之恩,教導之義,怎能忘記呢。如果連最愛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孝敬、惦念,這樣的人,還能對誰好呢?還有善心嗎?

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敬愛、思念和感恩之情。((Inside Creative House / Shutterstock)提供)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敬愛、思念和感恩之情。(Inside Creative House / Shutterstock)

雖然時代變了,孝敬父母無法做到子路那樣的程度,但我們可以盡己所能,珍惜尚在人世的父母,常常問候父母,及時行孝,懂得感恩,這才是創建父親節的最大的意義。僅僅在節日那一天表達祝福和關懷,是遠遠不夠的。◇

延伸閱讀
感恩讓年長者 活得更久
2024年07月15日 | 5個月前
專家:低頭族爸媽 恐影響幼兒發展
2024年05月27日 | 6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