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地緣政治(5-5)

⊙Michael Hochberg、Leonard Hochberg

第三,美國作為最近掌握制海權指揮棒的國家,未能阻止心臟地帶的大國俄羅斯,與橫跨心臟地帶和海洋邊緣的兩個大國伊朗和中國結成原始聯盟。在〈民主理想與現實〉(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1919年)一文中,麥金德警告說,「心臟地帶」強國可能有控制波羅的海和黑海,然後在未來某個時候控制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危險:「如果泛大陸,整個世界島(由亞洲、非洲和歐洲組成的大陸)或其很大一部分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成為一個統一的海權基地,那會怎麼樣?其他島嶼的基地在船隻方面,不就要裝備更精良、海員人數更多嗎?毫無疑問,他們的艦隊將以其歷史中所孕育的英雄主義進行戰鬥,但結局將是註定的。」

麥金德擔心,「心臟地帶強國」單獨或與控制歐亞大陸部分海域的強國結盟,可能會走向海洋,成為一個兩棲強權。

目前,在烏克蘭,俄羅斯試圖重新控制從克里米亞到摩爾多瓦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從而獲得對近海油氣資源的控制權。擁有漫長海岸線的中國和伊朗已經決定成為兩棲大國,同時開發和部署無人機和陸基反艦飛彈,用於控制和封鎖海域。伊朗為其代理人青年運動(又稱胡塞武裝)製造現代化武器。中共威脅要統一台灣,如果有必要,中共將使用武力或封鎖,甚至宣稱要獨占南海的航運通道和近海油氣資源。

怎麼辦?

不久的將來會怎樣?美國還會面臨進一步的挑戰嗎?擁有核武器的北韓繼續發出威脅,回應美國和韓國的所謂挑釁。俄羅斯政權的帝國野心不會在烏克蘭停止,如果普亭(俄國總統)或其繼任者認為征服波羅的海國家是可行的,那麼就一定會嘗試。最後一點是基於相對地緣政治的推測:除了影響曼德海峽和荷莫茲海峽的通行,及對直布羅陀海峽航運的威脅外,伊朗或其他大國可能會在另一個海上--麻六甲海峽附近尋找代理人。

當然,世界上的專制國家正在進行灰色地帶戰爭,目的是破壞西方對以色列和烏克蘭的支持,並動員各種政治極端分子。由於西歐有大量的穆斯林移民,中東的任何不穩定都很容易產生嚴重的騷亂、叛亂或恐怖活動,特別是在伊朗和其他地區大國的財政和後勤支持下。西方領導人認識到,軟弱無力的應對已經擺在桌面上的威脅,將在新的地點引發新的挑戰。

雖然出現了這些不祥的事態發展,但美國及其盟友在挫敗這些專制的心臟地帶政權的圖謀方面,取得了一次重大成功和幾次潛在成功。

為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芬蘭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土耳其議會委員會最近批准瑞典加入北約。可以預料,除了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和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俄羅斯海軍基地外,波羅的海將變成北約控制的湖泊。

此外,如果烏克蘭能夠奪回俄羅斯侵占的領土,確保其獨立於俄羅斯,然後加入北約和歐盟,這些事件將代表歐洲影響力的延伸。同時,烏克蘭成功的將俄羅斯黑海艦隊趕出克里米亞,驅趕到離烏克蘭飛彈發射地點更遠的本土港口;我們已經提出,在戰爭結束之前,應該向烏克蘭人提供擊沉剩餘艦隊和摧毀造船廠的武器。烏克蘭攻擊黑海艦隊的成功,促使俄羅斯考慮在喬治亞的奧恰姆切爾(Ochamchire,黑海城市)建立一個海軍基地。

在中東和阿拉伯地區,美國幾乎成功的促成了《亞伯拉罕協定》的延伸,將沙烏地阿拉伯納入其中。最後,由印度、澳洲、日本和美國組成的潛在海洋聯盟之「四方安全對話」(Quad),未來幾年可能會採取行動確保南海航運自由,並保衛台灣。總之,在歐亞大陸的海洋邊緣,美國正在緩慢的動員受到「心臟地帶」修正主義和復仇主義政權威脅的夥伴和盟友。

結論:戰略與地緣優勢

我們對四線戰爭的可怕預測是透過關注地緣政治理論、戰略歷史及對事態發展的直覺做出的,而這個預測可能會完全實現。無論中共是否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和我們的盟友要盡可能優先為這場戰爭做好準備。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準備好打一場全球性的、多戰線的戰爭是避免戰爭的唯一途徑。

地緣政治為國際關係的觀察家提供了幾個優勢。首先,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領域,旨在捕捉影響國際危機演變的現實層面。其次,它將持久的地理結構(如陸地和海上位置和活動)與趨勢、事件並列,將短暫的事物置於持久的背景中。第三,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採用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方法來理解「地點之於空間」、「位置之於區域」及「民族國家之於國際體系」之間的關係。第四,地緣政治學利用地圖,包括地理資訊系統生成的地圖來了解國家如何將地形轉化為更有利的環境,以便在潛在和現實的敵對關係中投射力量。

地緣政治與修昔底德(Thucydides,古希臘思想家)、孫子(中國軍事家)和考提利雅(Kautilya,古印度政治家)的思想一樣,都是解決國際衝突的古老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地緣政治分析可能會讓人想起「凱蘭崔爾之鏡」(Galadriel’s Mirror,托爾金小說裡的一面銀盆),「因為它能顯示過去、現在和將來」。

然而,雖然地緣政治思想為制定戰略提供了優勢,但麥金德明確指出:「民主拒絕戰略思維,除非出於防禦目的被迫這樣做。」至少在一代人之後,現在是美國人再次利用地緣政治制定戰略的時刻。(原泉編譯,全文完)

——作者麥克.霍奇伯格(Michael Hochberg)是物理學博士,目前擁有Luminous Computing公司。倫納德.霍奇伯格(Leonard Hochberg)是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並擔任麥金德論壇的協調員。原文「The Geopolitics of World War II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