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地緣政治(5-2)

2022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一名烏克蘭士兵在前線準備迫擊炮彈。(Anatolii Stepanov/AFP)
2022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一名烏克蘭士兵在前線準備迫擊炮彈。(Anatolii Stepanov/AFP)

⊙Michael Hochberg、Leonard Hochberg

深度思考

30個月後,我們認為現在有必要深度思考我們的預測。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列出我們的對錯清單,更重要的是評估我們對歐亞專制國家戰略歷史的理解,是如何導引出這些預測。

烏克蘭戰線

2014年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吞併了頓巴斯(Donbas)和克里米亞(Crimea),頓巴斯是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地區。

這些地區主要居住著俄羅斯族和說俄語的人,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希望被莫斯科統治。普亭(俄羅斯總統)為這次入侵辯護,稱這是對烏克蘭襲擊那些希望在文化、語言和種族意義上保持俄羅斯人身分的人民的回應。俄羅斯未能從該國占領的頓巴斯地區奪取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這強烈表明,俄羅斯必須發起另一場戰役來鞏固領土,為克里米亞提供另一條補給線,並阻止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在俄羅斯於2022年2月22日重啟對烏克蘭的戰爭後,許多西方專家猜測第二階段將如何結束。俄羅斯進攻基輔原本是為了征服烏克蘭首都,但卻陷入停滯,然後又被擊退。烏克蘭軍隊在東部和南部發動了成功的反攻,重新奪回了一些失地,讓人感覺烏克蘭很快就有可能取得勝利。與此同時,隨著美國越發介入烏克蘭戰爭,很少有評論人士對「美國應該尋求什麼樣的結果來符合自身利益」,及「應該採取什麼手段來產生這樣的結果」進行評估。

我們指出,基本上應該考慮三種地緣戰略結果:出賣烏克蘭,使俄羅斯從中共的盟友變成美國的客戶﹔確保烏克蘭的快速取勝,從而加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或者出現僵局,摧毀俄羅斯的軍事機器。在解釋了三種結果的利弊之後,我們認為,從美國的戰略角度來看,最理想的結果是烏克蘭迅速取得勝利,從而奪回俄羅斯在塞凡堡(Sevastopol)的海軍基地和克里米亞橋頭堡。無論重新奪取克里米亞是否可行,摧毀俄羅斯黑海艦隊都是非常值得做的。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必須迅速向烏克蘭提供先進的常規軍事裝備,包括遠程飛彈,使烏克蘭軍隊不僅能攻擊深入俄羅斯領土的後勤中心,還能攻擊俄羅斯海軍。相反,拜登政府斷斷續續、零零散散的提供越來越先進的裝備,這些裝備沒能讓烏克蘭軍隊把俄軍趕出頓巴斯。美國所提供的武器在許多情況下被蓄意破壞,這樣就不能用來攻擊俄羅斯本土。

此外,美國在交付先進武器系統之前進行了大量的公開討論,這使得烏克蘭人無法做到出其不意。目前的局勢不是烏克蘭快速推進,而是陷入僵局,在外交上釋放試探氣球,以恢復烏克蘭(虛假的)和平。

在普亭調集更多兵力、商談從伊朗和中國購買武器之際,與普亭展開談判,這表現了西方的軟弱,同時也讓美國的敵人更加膽大妄為,讓西方在整個歐亞大陸的盟友灰心喪氣。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和人口基數都遠大於烏克蘭,而且有能力在不受攻擊的地理優勢庇護下開展行動,因此在長期戰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如果俄羅斯的宣傳和西方的不耐煩削弱西方民眾對烏克蘭的支持,那麼對烏克蘭人來說,即使維持目前的僵局也可能變得不切實際。西方提供穩定可靠的支持,包括提供先進的武器系統,是烏克蘭戰爭持續打下去的必要條件。

哈馬斯—以色列戰線

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再次受到哈馬斯的攻擊。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我們認為哈馬斯代表伊朗襲擊以色列,是為了破壞以色列與阿拉伯穆斯林國家之間簽署的《亞伯拉罕協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色列即將與沙烏地阿拉伯進行的談判。這是襲擊的短期原因。從中期來看,伊朗採取了兩種不同規模的「代理人包圍」地緣戰略:對以色列的局部包圍和對沙烏地阿拉伯更廣大的區域包圍。

在整個中東地區,沙烏地阿拉伯都有對手:伊朗及其橫跨肥沃「新月地帶」的代理人們,即從伊拉克經敘利亞到黎巴嫩的地中海東岸,及沙烏地阿拉伯南部的葉門,青年運動在葉門發射火箭攻擊沙烏地阿拉伯的輸油管道。此外,伊朗深度捲入蘇丹內戰,並與卡達廣泛合作。

伊朗與卡達都是哈馬斯的主要支持者,伊朗在2017年卡達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危機期間支持卡達。除了在地理上大面積包圍沙烏地阿拉伯之外,還在不斷努力包圍以色列:在北方,伊朗在黎巴嫩的代理人(即真主黨),及戈蘭高地對面的阿拉維派敘利亞附庸國;在東部,約旦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在以色列,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是潛在的第五縱隊;西邊的加薩則有恐怖組織哈馬斯。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將為以色列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提供合法性,如果伊朗人對沙烏地阿拉伯或以色列發動襲擊,沙以兩國共享的情報、技術和專業知識有助於共同防禦。在可預見的未來,雖然加薩戰爭仍在繼續,但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談判不太可能取得任何公開的成果。

在2023年10月7日的大屠殺之後,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和他的戰時內閣認識到,哈馬斯和加薩平民受到仇恨文化的灌輸,進行了伊斯蘭國(IS,伊斯蘭激進恐怖組織)以前犯下的野蠻行徑--強奸、斬首、肢解、綁架等。為了應對加薩邊境的此次襲擊,及應對北部邊境、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出現的威脅,以色列徵召了30萬名預備役軍人。截至2023年10月8日,以色列常備軍人數為16.95萬人,預備役人數為46.5萬人。徵兵會傷害經濟:據《印度時報》報導,「摩根大通公司預測,由於與哈馬斯的衝突持續不斷,今年最後3個月,以色列的經濟規模按年率計算可能萎縮11%。」

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對經濟的破壞越大,消滅加薩的哈馬斯這個理想的政治、軍事結果越是懸而未決,真主黨和伊朗其他代理人就越有可能以重大方式介入衝突。

對以色列來說,必須有力而明確的恢復在加薩失去的威懾力,否則它在該地區的許多敵人,包括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及以色列境內的穆斯林,可能會受到鼓舞而發動起義、叛亂和襲擊。對以色列而言,10月7日的襲擊及其後果構成了生存威脅,因為襲擊改變了該地區對以色列國防軍戰鬥力的看法。(原泉編譯,未完待續)

——作者麥克.霍奇伯格(Michael Hochberg)是物理學博士,目前是Luminous Computing公司的總裁。倫納德.霍奇伯格(Leonard Hochberg)是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並擔任麥金德論壇的協調員。原文「The Geopolitics of World War II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