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部落文化密碼 陳淑燕推樹皮布、草木染

陳淑燕用二十年的時間默默傳遞部落傳統工藝。(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用二十年的時間默默傳遞部落傳統工藝。(陳淑燕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藝術創作者陳淑燕,以噶瑪蘭族竹藤魚筌、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等傳統工藝為主要創作項目,將部落文化和在地素材推廣給更多人。她說,「我期待在這個時代,部落的族人可以更有自信的生活在這裡!」

結合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的藝術創作。(陳淑燕提供)結合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的藝術創作。(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的創作品很生活化。(陳淑燕提供)陳淑燕的創作品很生活化。(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和噶瑪蘭族工藝家杜瓦克‧都耀,共同打造了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工坊位於花蓮新社部落,光織屋名稱來自巴特虹岸的噶瑪蘭族語,意為船停泊靠岸、萬物休養生息之意。他們將古老的竹藤編魚筌、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等傳統工藝,注入新的生命力。

樹皮布工藝製作程序一環。(陳淑燕提供)樹皮布工藝製作程序一環。(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表示,她從規劃東華大學的部落編織營開始,用部落原有的染織工藝和農漁獵的生活特色,規劃邀請外部的朋友,來東海岸部落深度體驗與學習。用在地特色的工藝文化和環境景觀為學習重點,深入了解部落、行銷部落,讓部落青年看到永續可能性。「我們的小學本來要廢校,但經過族人的努力,現在成為實驗小學。」

 

體驗原民織布文化。(陳淑燕提供)體驗原民織布文化。(陳淑燕提供)

發現樹皮布密碼 連結久遠文化

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畢業的陳淑燕,在研究所時,她偶遇一份關於花蓮馬太鞍和光復地區老人家調查報告,記錄樹皮布的製作方法。她表示,樹皮布技術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編織方法,在人類還未發展出織布技術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構樹的樹皮易於取得,而且許多樹種都可以用來製作,這項技術也相對容易掌握。

竹藤編織創作延伸。(陳淑燕提供)竹藤編織創作延伸。(陳淑燕提供)

「當我接觸到這份資料時,我覺得它非常有意思,連結到久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在臺灣,這項技術已經中斷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其實很多原住民族都使用過這種技術。」

杜瓦克・都耀手持古老的竹藤編魚筌。(陳淑燕提供)杜瓦克・都耀手持古老的竹藤編魚筌。(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提到,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島嶼民族也有類似製作方法,這讓樹皮布成為臺灣和南島族群之間的連結。當她在研究所發現這份文獻時,感覺像是打開了一個古老的密碼,一個關於古代和森林的密碼。於是她開始深入森林,尋找植物,尤其是構樹,並將樹皮製作成布料和衣物,開始創作。

陳淑燕替樹皮布等傳統工藝注入新生命力。(陳淑燕提供)陳淑燕替樹皮布等傳統工藝注入新生命力。(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非常認真的實驗各種可能性:樹皮布可以染色,也可以製作立體作品,還可以變得柔軟,所以她開始使用樹皮布做各種作品。「我們從森林裡面採集開始,到製作出來然後變成纖維,變成可以去做成什麼,這些過程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就給製作的人非常有啟發性。」

陳淑燕非常認真的實驗樹皮布創作各種可能性。(陳淑燕提供)陳淑燕非常認真的實驗樹皮布創作各種可能性。(陳淑燕提供)

喜歡植物染 像能量轉換、滲透

部落族人採集構樹作為樹皮創作主要原料。(陳淑燕提供)部落族人採集構樹作為樹皮創作主要原料。(陳淑燕提供)

談到草木染色帶來的影響,陳淑燕說,在萃取植物的過程中,那種味道和萃取的感覺,讓她想起了巫師在煉丹,有種能量在轉換和滲透!植物染色對她來說是很有感觸的事情,過程會讓她與植物的關係非常深刻,它的味道和染料滲透到布料中的感覺都非常迷人。

植物染呈現繽紛色調。(陳淑燕提供)植物染呈現繽紛色調。(陳淑燕提供)

陳淑燕的樹皮創作。(陳淑燕提供)陳淑燕的樹皮創作。(陳淑燕提供)
花蓮新社部落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作品。(陳淑燕提供)花蓮新社部落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作品。(陳淑燕提供)

「植物染出來的顏色很複合多元、有層次耐看。」陳淑燕大學主修藝術,尤其是繪畫,她非常喜歡植物染,她會用植物的顏色染色藤編、構樹和其他植物纖維等,讓它們更具特色。「我喜歡自然的質感和色調,它們很複雜,一個顏色不僅僅是一個顏色,還帶有多種元素,這使得它們非常耐看。」◇

延伸閱讀
臺23線富東公路 海岸山脈的南橫
2024年05月12日 | 6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