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加劇收入降 中國網約車難經營
近幾年,隨著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不斷飆升,中國網約車大軍迅速膨脹,平臺抽成日漸增加,司機們的收入卻每況愈下。電動型網約車更面臨冬季電池續航縮水70%的困境,為節約用電,不少司機不敢開暖氣,如同待在「移動的冰窖」裡。
公眾號「北京燃次元」1月13日發表長文,披露了中國網約車司機所面臨的各種困境與祕辛。文中披露,現年43歲的劉茂失業後,迫於生計的他,在2020年當起了全職網約車司機,一開就是三年多。他發現,如今的網約車生意並不好做,越來越多的人與劉茂一樣,為了「填飽肚子」、「養家餬口」而不斷湧入這個行業。
2023年,廣州、深圳、濟南、長沙、上海、重慶等多地先後發布預警,稱網約車運量與需求已趨飽和;截至2023年11月末,全中國持證網約車司機超過643萬人,與2022年末相比增加約134萬人;網約車輛則超過274萬輛,比2022年末增加近63萬輛;獲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的公司也多達335家。
「包括計程車跟網約車,現在這一行哪有賺錢的?」、「誰願意幹這網約車,不幹這個幹啥?沒有工作可幹。」網約車司機紛紛抱怨說,這個群體整體呈現出疲倦、鬱悶、無可奈何的狀態。
待在車上等顧客的時間越來越長,收入卻不斷下降,是中國網約車司機共同的感受之一。
據前述長文披露,李海明3個月前被公司列入了「優化」(即裁員)名單,中年失業的他養著兩個孩子,還要還房貸,為了「賺點家用」,在北京兼職跑起了網約車。為了短期內增加收入,多跑高價長途單,李海明拒接了平臺的「特惠一口價」訂單,卻因此被平臺限制了接單量。
老司機鄧傑也對陸媒坦言,「現在我們這行確實太難了」。據其透露,2023年他所在的海南陵水縣猛增上千輛新能源網約車,數量比前一年翻了幾倍;而12月去陵水度假的怡悅發現,從酒店搭網約車到風景區和商圈,無論白天還是深夜時段,幾乎都被「秒接」。
網約車平臺為了吸引乘客,各種規則和做法翻新,受到損害的確是網約車司機。首先最明顯的變動是平臺對車費的調整。
網約車司機鄧傑發現,現在網約車平臺的車費抽成比例越來越高:一口價訂單的抽成是29%以上,再加上扣除的信息費等雜費,已經達到30%以上;非一口價訂單,一般抽成21%~23%。如果是特惠單,因為車費總價較低,抽成也就稍微低一點。
其次,平台動態調整發放給乘客端的優惠券,並將特惠價格顯示在預計車費裡。結果是在抽成不變的情況下,平台達到了刺激用戶消費的目的,司機到手的份額卻被壓縮。
對開新能源網約車的司機來說,冬季續航時間的大幅縮短是他們的一大困擾。例如,開北汽新能源汽新車的馮友,官方標的續航為500公里,實際不到400公里。因為冬天溫度低,電池性能下降,電量最多只能充到280公里左右,如果車裡開著低檔暖風,耗電加上低溫掉電,實際續航還要降到170公里左右。
報導披露,馮友的新能源網約車在冬季需要「一天兩充」,遇到跑長途,往往跑到半路需要充一次電,回來也要充電,偶爾接到跨城的遠途單,馮友只能通過換電補能。
開新能源網約車的李宇鵬每到冬天跑單時,則只敢把暖風維持在「手指不僵」的溫度,開半小時就得關一陣子,覺得冷了再打開。不久前北京大幅降溫,李宇鵬接到一位乘客的調侃,說他的車像個「移動冰窖」。
另一位北京網約車司機姜濤也調侃說:「冬天這麼冷,開點暖風都覺得電量焦慮,電量起碼下一半。」最誇張的時候,因為電池低溫下性能衰減,錶盤看著剩100公里,實際只跑了30公里。
捲不動的網約車司機也不想拚了。出租車這行,沒有底薪,純靠打錶。想每個月多掙一點錢,就只能在車上耗時間。
網約車司機馮友粗算了筆帳,如果每月想掙到五六千元,按照平均每小時四五十元的打錶收入計算,每天都得幹到晚上11點左右收車,一天至少要跑200多公里「就得很拚體力了」。
「北京的出租車,從前都是北京人在開,現在有了一些變動,多了很多外省人」, 馮友告訴陸媒,「這兩年工作變動的人太多了,所以就先這樣幹著,我覺得沒必要太拚了,(無論)幹什麼行業,有口飯吃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