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剝皮寮 穿越兩百年時光

剝皮寮可同時欣賞清朝街屋、日式牌樓厝、民國鋼筋混凝土建築。(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剝皮寮可同時欣賞清朝街屋、日式牌樓厝、民國鋼筋混凝土建築。(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該區拜「禁建」(1941~2003年,1941年都市計畫中,被劃為老松國小預定地而限建)所賜,一條歷史街區就可以看到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期,不同建築風格風貌與街廓型態。

土炭市所在,曾經是買賣煤炭、木炭店家聚集地。(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土炭市所在,曾經是買賣煤炭、木炭店家聚集地。(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副理葉劉宏文說,剝皮寮地名主要由來包括:剝樹皮、剝獸皮。目前最有考據的是,曾經在清朝時期(1799年)的地契上,看到以前叫做福皮寮,推測可能是口耳相傳之下,後來才變成剝皮寮。

廣州街民國初期鋼筋混凝土洋樓。(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廣州街民國初期鋼筋混凝土洋樓。(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剝皮寮歷史散見於地契等史料中,到1998年出現反拆遷和保存運動,才有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米復國《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等比較完整的資料。

剝皮寮地名在1838年改為福地寮,日治時代又改稱北皮寮。在當地還有「土炭市」稱呼。葉劉宏文告訴《大紀元時報》,這又是另一種說法,就是在康定路跟廣州街轉角幾棟建築。約80歲的阿嬤指出,過去曾經賣過土炭,而他們在口述歷史的調查過程中,拜訪過幾個原住戶,或原住戶來參觀,他們記憶中那地方已經賣肉鬆,不賣土炭了。

街道跟古地圖 一模一樣

談到剝皮寮的歷史定位,葉劉宏文說,主要是牌樓跟街道形式的保留。整個街道的形狀還保留清代古地圖上的形狀,把古地圖(疊)壓下來,彎度、弧度一模一樣,這是最主要的價值。再來就是日式牌樓街屋保留相對完整。

消防池廣場位於廣州街與康定路173巷交會處,為日治時代因開闢廣州街而形成梯形小廣場。(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消防池廣場位於廣州街與康定路173巷交會處,為日治時代因開闢廣州街而形成梯形小廣場。(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剝皮寮之所以能保留清代以迄民國的建築風格,葉劉宏文說,因為禁建的關係都沒有變過。房子本身禁建之後,大家也都沒有再增修,越來越破舊時,就修修補補,等到北市府徵收完畢,2003年開始重建,建築師團隊重新拉皮與整建,做了很大變動。

日祥旅社位在康定路173巷17號,營運到1999年拆遷前結束營業。(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日祥旅社位在康定路173巷17號,營運到1999年拆遷前結束營業。(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蠻像改造的,改建前的照片跟改造後的照片,很多原住戶包括我自己看,都覺得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了。」不過,牌樓面留存還還蠻精準的,「像留皮一樣的感覺」,葉劉宏文形容。

保留清朝以來磚頭 很酷!

剝皮寮建築當初並不是以歷史建物修復,而歷史建築身分也是修復之後才獲得的。負責修復的建築師徐裕健也是文史專家,在過程中盡量保存人字孔、火庫起(疊澀磚)等特色。

臺北市老字號裝訂廠太陽製本所舊址,位在康定路173巷37號。(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臺北市老字號裝訂廠太陽製本所舊址,位在康定路173巷37號。(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在文化意涵上,葉劉宏文說,剝皮寮保留不同建築風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例如:街區保留了從清朝到現在的磚頭,在日治以前磚頭沒有制式規格,街區還看得到大大小小不同長寬厚邊磚,這一點是很酷的。日治以後因為TR磚,磚頭規格標準化了,現在看到的磚頭差不多都是那個樣子。

建築風格 橫跨三個時代

剝皮寮歷史橫跨清領、日治、民國時期,建築風格各有特色。葉劉宏文說,能夠同時在一個街區裡,看到清式風格、日式風格、民國初期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像非標準形式磚頭、壽梁還有火庫起,都是清代比較明顯的風格,然後日治仿歐風和洋式建築,包括牌樓厝、亭仔腳,亭仔腳可以讓五個人行走,是英制標準規格,融合很多不同歐洲做法。

永興亭船投行為英式磚造牌樓厝。(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永興亭船投行為英式磚造牌樓厝。(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而民國的建築,「就是鋼筋混凝土的加入」。康定路173巷有幾棟是用鋼筋混凝土建的,高度拉得比較高,狀也蠻特別。像147號的一進入口是日治牌樓,但是到了二進,後面有通天的室外樓梯,從一樓走上二樓,非常小的樓梯,階寬連一個腳掌都放不下,然後三樓做了一個大面積的半弧形景觀窗戶。一進、二進是由清式風格改建,這棟房子混著三種風格。

留不留透氣孔? 為修復養石灰

剝皮寮修復過程,葉劉宏文說,從建築師、營造廠師傅口中得知,因為禁建、土地徵收,住戶陸陸續續搬走,很多房子沒有人住,從二樓塌陷到一樓嚴重損壞。還有已經沒有樓梯、沒有樓層,只剩「家徒四壁」,建築師必須參考歷史中,其他地區同時期的房子,重新設計樓板。

民華印刷所舊址,清代傳統街屋代表,1986年導演侯孝賢作品《戀戀風塵》曾在此取景。(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民華印刷所舊址,清代傳統街屋代表,1986年導演侯孝賢作品《戀戀風塵》曾在此取景。(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葉劉宏文指出,沒有原本建造圖,就是施工前的照片作參考。過程中也做很多討論,包含清朝時期透氣窗,還有十字形、交叉形或人字形透氣孔,建築師想保留透氣孔,但透氣孔不適合加裝冷氣,為該不該保留而爭論。

紅磚刻有TR和S,分別代表日商、英商生產的磚。(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紅磚刻有TR和S,分別代表日商、英商生產的磚。(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再來就是白灰牆面、石灰牆面,建築師採用傳統工法修復,養石灰再鋪上牆面,所以剝皮寮街區現在看到大部分白牆,都是按照古法施作,但這種工法有安全疑慮且不符合法規,只有劃歸為歷史建物才能採用。葉劉宏文說,這種工法一來找不到師傅,二來養石灰養到能用,可能半年、一年就過去了,價格也非常昂貴。在維護上,臺北市歷史建物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態。

剝皮寮修復也用到木料,門窗基本上都用檜木,「因為那時期的建物應該蠻多是檜木,建築師應該是為了想要留住原有味道跟樣子,門窗幾乎都是用檜木重做。」如果有木地板的話,也幾乎都是用樟樹重做,在材料上建築師很用心。剝皮寮共46戶,目前43戶已開放申請租借。

凝聚文化共識 抗爭保建物

剝皮寮土地在1991年徵收完畢,那時目標是完全拆掉供老松國小擴建校地,1997年發函通知住戶隔年要拆除地上建物。

剝皮寮亭仔腳上的火庫起簷柱及壽梁。(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剝皮寮亭仔腳上的火庫起簷柱及壽梁。(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葉劉宏文說,居民出來抗爭,並找臺大城鄉所的老師幫忙做規劃,提出土地讓政府徵收,土地經營讓原住戶經營,他們希望建物以文史保存名義繼續留在剝皮寮,居民願意組自治會管理。當時居民已經凝聚文化共識,幾個住戶組成組織提出了共同理念。

剝皮寮於2010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葉劉宏文說,長遠的保存是有它的價值在,因為抗爭關係目前都沒有作商業使用。臺北或整個臺灣有很多老街,可是有哪一個老街還能夠清幽安靜,然後只做文史教育或藝術推廣。

剝皮寮拱圈騎樓,有紅磚及國防色磚做成的柱子。(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剝皮寮拱圈騎樓,有紅磚及國防色磚做成的柱子。(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文史老師也都感念,雖然要政府養這個街區,因為不賺錢,可是卻留下了其他老街留不住的氛圍。

《艋舺》帶來一波人潮之後

剝皮寮曾經因為電影《艋舺》的拍攝,引來朝聖人流。葉劉宏文說,《艋舺》拍攝結束,場景已經撤除,現階段遊客都是純粹來看建築。目前街區外國觀光客粗估約占一半,以日韓客居多,臺灣客少一些。參觀剝皮寮的人潮最旺的時候是過年,因為龍山寺是一般人過年拜訪之地,人流相對就多了起來。

 (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提供)

葉劉宏文建議,遊客可以站在永豐銀行對面,或者到金好吃魷魚羹、周記肉粥等吃美食時,回過頭來看一下街區,就可以看到漂亮的牌樓厝立面。這些立面蠻值得細看,有些有花臺,窗戶也不一樣,有拱圈的、沒有拱圈的、十字形、方形,還包括商家姓氏,如果商家賣食物,旁邊也會有水果、稻子等泥塑裝飾。◇

剝皮寮小檔案】
▪ 地名演變:福皮寮、福地寮、北皮寮
▪ 禁  建:1941~2003年,因劃歸為校地
▪ 土地徵收:1991年徵收完畢
▪ 居民抗爭:1998年爭取居住權、古街保存
▪ 修  復:2003~2009年
▪ 登錄歷史建築:2010年

延伸閱讀
屏東大武營區活化再造 首波招商
2023年09月19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