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前景悲觀 陸民抑制消費慾望
疫情解封後中國大陸消費者信心仍未有效恢復,居民消費占 GDP 比重節節下滑。陸委會近期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探討中國內需消費觀察,報告指出,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有通縮憂慮,民眾對經濟前景悲觀,抑制消費慾望。
報告說,中國多數民眾消費仍僅集中在飲食餐飲、醫療等「必要性消費」,疫情過後「恩格爾係數」大幅提高;但未能恢復至「發展性 消費」如汽車、住房,故短期內難以達到經濟「內循環」訴求。
中國自 2022 年底結束疫情封控後,迄今已逾 10 個月,但整體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中央與地方政府均積極祭出各項「穩經濟」政策,就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自 2018年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多能維持在120%的高點,2022 年 4 月過後,受上海疫情爆發並衍生後續多地長達 3 個多月的封控事件,消費者信心急轉直下,4月降至 86.7 %
之後一直維持低點,顯示即使 2023 年疫情解封,消費者信心仍未能有效恢復。
報告提到,家庭消費支出來看,結束疫情封控後並未出現「報復性消費」情事,尤其受到三年疫情影響,居民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節節下滑,至 2022 年降至 37.17%,此比重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如美國該指標比重為 68.2%、日本為 53.9%、韓國為 48.4%,臺灣為 45.5%)。顯示居民的消費支出在疫情過後變得更加保守。
報告說,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情況不如預期,甚至存在通貨緊縮的疑慮, 造成社會大眾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民眾可能面臨失業或裁薪壓力,進而又抑制了消費的欲望,形成一種經濟上的惡性循環。
報告還指出,除了居住成本占比持續居高外,自 2018 至 2023 上半年,陸居民消費用於食品煙酒、醫療保健的支出占比節節上升。其中食品煙酒的消費支出占比由 2018 年的 28.4%,上升到 2023 上半年的 30.7%;而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則由 2018 年的 8.5%,上升到 2023 上半年的 9.6%。
報告說,這種現象可由經濟學的「恩格爾係數」(Engel Coefficient )來說明(該係數指家庭用於飲食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可用以反映人們生活水準的指標)。依據德國經濟學家恩格爾的理論,當家庭所得愈高,其用於飲食費用的支出比率越小;反之,所得愈低,則用於飲食費用支出比率會越大。
報告提到,對比疫情前後,中國大陸的「恩格爾係數」大幅提高(由 28.4%增至 30.7%),顯示居民所得降低,致使無法節省支出的食品煙酒等消費支出占比提高,從而排擠掉衣著、居住、生活用品服務、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的支出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