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身高 是遺傳爸爸或媽媽?
在門診中,經常會聽到類似這樣的抱怨:「媽!都是妳,把我生得這麼矮!」從小就坐第一排,氣呼呼的小男孩向媽媽不停的抱怨。
「誰叫你都不運動!叫你早點睡也不早點睡,拖拖拉拉的!」媽媽沒好氣的回答他,一邊轉頭罵身後的爸爸:「都是你啦!明明是你比較矮,每次都怪我!」
可想而知接下來,心急如焚的父母親,就會開始四處打聽長高的「偏方」,同時焦急的逼問:「醫師醫師,我的小孩到底為什麼長不高啊?」
以下是幾個常見問題:
Q1:小孩身高主要是遺傳爸爸身高,小孩長不高都是爸爸的問題?
A:其實,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小孩的身高有九成的因素,和父母親的遺傳相關。那到底是爸爸的因素重要,還是媽媽的因素重要?和孩子的性別有關嗎?通常我們會使用一個預測子女身高的公式,稱為「目標身高」。公式如下:兒子=(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公分)/2
女兒=(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公分)/2
經過這樣的計算,與最後實際上的身高,還有幾公分左右的差距。雖說遺傳是影響身高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因素!而父親及母親對於身高的貢獻度,似乎各占一半,大家可以先鬆一口氣了。
與其爭執父母親雙方,誰對於身高的貢獻度重要,不如正確了解關於身高的生理結構!其實,決定身高的關鍵在於「生長板」!生長板是位於四肢骨頭末端及脊椎體上下端的透明軟組織,透過不斷的分裂增殖,讓身高增加。所以,一旦生長板閉合,即使給再多外來的生長激素,也無法達到增高的目的。
在營養(均衡)狀況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的手裡,父母的遺傳是決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為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假若父母雙方個頭不高,那就要靠寶寶後天那30%的努力了。
Q2: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幫小孩補身高,真的會比較有用嗎?
A: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親都希望兒子能像姚明一樣高大,女兒能像林志玲一樣高䠷美麗。除了在發育期時,尋求各式各樣的長高祕方,甚至有越來越多人,會認為在胎兒時期就要開始補身高,出生時的身高如果高人一等,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但,真的是這樣嗎?
的確,子宮內的胎兒,是身高生長最快速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胎兒沒有獲得足夠的營養,或是母體的胎盤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當寶寶出生時,會比預期中身長小且體重輕。
例如:在孕期胎兒生長最快速的3~6個月時,一位母親抽菸或喝酒,此時胎盤因為受到影響,導致新生兒較矮且較輕,小於預期的身高及體重;另一個研究則發現:孕期母親如果過於肥胖或營養不良,也會導致新生兒的身高體重不如預期。
但是,即使是出生時處於劣勢的新生兒,經過後天的調理,大部分的小孩還是能夠追上原本預期的身高!所以,懷孕時補充適當的營養,出生後保持正常穩定的荷爾蒙分泌,是想要長高的不二法門!
Q3:想讓小孩長高,補充鈣質比補充蛋白質還要重要?
A:其實鈣質跟蛋白質,都是同樣重要的,在長高的黃金時期,給孩子補充足夠的營養,有助於成長發育唷!
關於長高的黃金生長期,男女大不同。
男生
成長開始於11~14歲,15歲時是生長的巔峰時期,之後生長速度變慢,至20~21歲時停止。同時第二性徵會先有睪丸變大的現象,接著陰莖變長變粗、開始出現陰毛,慢慢陰毛變濃變密,最後是變聲及長鬍鬚。
女性
成長開始於9~11歲,12歲左右是生長的巔峰時期,之後生長速度變慢,至15~18歲時停止。同時第二性徵會先有乳房變大的現象,有時會覺得胸部有硬塊,因為並非一定同時且對稱性的發育,接著開始長陰毛、腋毛,慢慢陰毛變濃變密,最後才會有月經的來潮。
在發育速度增快時,孩子對鈣跟蛋白質的需求都會隨之增加。所以平時可以讓孩子多補充豆製品、海鮮、芝麻等富含鈣的食物;另外,也可以多吃雞蛋、奶製品、牛肉、雞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蛋白質:構成身體器官、肌肉及神經的發育,及免疫力的生成。
鈣:嬰幼兒每日所需鈣質為500~600毫克,青少年為1,200毫克,缺鈣會引起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使手腳容易抽筋,補鈣可以促進骨質的發育,也能減緩過敏的發生。
除了鈣跟蛋白質之外,還有一些營養素也是很重要的,例如維生素、礦物質等。維生素A可以促進軟骨細胞的活性,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而這些營養素都可以透過飲食來攝取。所以也可以多給孩子吃些芹菜、番茄、青椒、菠菜、紅蘿蔔、青花菜、馬鈴薯等食物,如果在主食上搭配雜糧、大豆、玉米等,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對於孩子來說,食補是最健康又安全的方式,不妨就近尋找住家附近專業的中醫師,替孩子制定最合適的食補菜單,過猶不及都不好,在青春期時若是補過頭,加速骨小板密合,或生長激素紊亂,反而得不償失。
——摘編自《請你跟我這樣過-長不高都是爸媽的錯》,(彭溫雅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