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攀升 每年破千件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三年的校園霸凌通報案件每年都破千,但通報成案的比例卻非常低,對此,臺北市政府心理健康暨自殺防治委員會委員羅惠群認為,目前教育部對校園霸凌的相關法規與機制皆屬被動型,教育部應建立校園霸凌主動防範與調查機制,才能有效防範校園霸凌。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1日召開「校園霸凌通報年年攀升」記者會,探討當前校園霸凌迫切面對的問題。國策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根據教育部資料指出,過去10年,校園霸凌「生對生」的通報件數攀升速度快。在高中方面,2013年只有60件,但2022年已成長到429件;在國中方面,2013年只有200件,到2022年卻成長到540件。
而在國小方面,陳學聖表示,2013年只有126件, 2022年竟達632件、成長將近五倍;另外,就校園霸凌通報總數來看,2013年全年,僅387件,但到2022年卻有1,601件,成長也近五倍之多,可見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陳學聖分析,從2020年開始校園霸凌通報數字每年破千,2020年有1,022件,2021年1,289件,甚至去年2022年更增加到1,601件。讓人訝異的是,從2020到2022年3年間正逢疫情,並實施「停課不停學」,但這3年的校園霸凌事件竟然是逐年攀升,而且是每年破千。
從校園霸凌的類型中,又以「肢體霸凌」占最多數,接下來依序是「言語霸凌」、「關係霸凌」、「網路霸凌」,最後是「反擊霸凌」。陳學聖表示,雖然每年通報數字逐年大幅攀升,但成案比卻非常低。在2013年時確認比例可達到53%,相當於每兩件通報,就有一件成立,但是到2022年,校園霸凌通報成案的比例竟只有13%。
羅惠群首先從校園霸凌的脈絡切入,指出在少子女化趨勢下,孩子缺乏人際互動技巧,而升學主義仍存,影響師生關係,再加上因疫情而來的線上教學,導致孩子回到學校後人際互動技巧退化,對人際互動亦出現不適應等情形,皆為近三年校園霸凌數字成長的原因之一。羅委員建議,學校應思考該給孩子更多情感與人際互動的教育,而非僅重視分數。
其次,羅惠群針對霸凌的未來趨勢提出示警,指出未來肢體霸凌可能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網路霸凌與關係霸凌,如小團體、惡意的忽視忽略等。然而,目前基層教師已承載過多的業務量與壓力,學校中的專業輔導人員,則因少子女化趨勢減班,面臨人數不足的困境,恐導致孩子在學校中過得非常辛苦。
第三,羅惠群表示,目前教育部對校園霸凌的相關法規與機制,皆屬被動型,必須要有人通報、進入調查系統中,才能處理。他呼籲,教育部應建立校園霸凌主動防範與調查機制,尤以,相關機制必須要能保護吹哨者,才能透過公權力的運作,有效防範校園霸凌。
羅惠群指出,校園由於封閉,而且有太多的評議委員會,存在很多人情壓力,如果碰到資深老師、校長的案件,經常被輕輕放下,而且沒有進行後續處遇,也沒有好的配套,因此,他也主張納入外部公正人士參與調查校園霸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