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弟子規為何被廣泛流傳(下)
(續上週)【馨香雅句】弟子規為何被廣泛流傳(上)
***
上次我們講到《弟子規》,《弟子規》裡面到底都說了什麼呢?在《弟子規》「入則孝」裡,它詳細說了如何對待父母,在平時日常以及父母有過錯時、在父母生病以及去世的時候該如何對待,在「出則悌」裡,講如何和兄弟相處,進而在社會上和同學朋友相處。
「入則孝」裡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身體受到傷害,會擔心讓父母憂慮。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是如果品德上出了問題,做出傷風敗德的事,更是擔心父母親蒙受恥辱,辱沒門楣。
在「出則悌」當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兄弟間如果對財物不斤斤計較,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怨恨了。如果言語之間能夠相互包容忍讓,那麼憤恨自然就平息了。
還有在個人修身上,在「謹」這篇當中「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講名牌、華麗。既考慮自己的身分場合,也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而不是一味和別人攀比。這和有些學生炫富、有的學生嫌棄自己家裡貧窮、不讓父母進學校怕丟人截然不同。
《弟子規》裡還有一些對言行上的講述,如「緩揭簾,勿有聲,執虛器,如執盈」,意思是我們在掀簾子開關門的時候,盡量輕一點、慢一些,避免發出聲響,古今有修養的人,都會盡量不打擾別人,在行為上一般盡量小聲安靜,這些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還有如「執虛器,如執盈」,當我們拿一個空的器皿的時候,就像它裡面裝滿了東西一樣,依然非常小心謹慎,從這一句話我們能看出一個人非常謙恭的心態和體態。
如果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近有道德的人,這些都做得很好,並且努力去踐行了,之外還有多餘的體力、精力、時間,再來追求更多的學問。這就是最後一段「餘力學文」,裡邊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了道理不能身體力行,只是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氣罷了,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放置整齊,不得凌亂,一切物品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古人做很多事情之前會先調息靜心,身心安定再去做事,如果墨都沒有磨好,字寫得歪歪扭扭,說明心是浮躁的,沒有清淨安定。
我們分享了《弟子規》當中的部分內容,《弟子規》裡有很多很好的內容,不僅道理深厚,又能指導人具體如何去做,對於文化斷層很多年的華人,非常容易吸收理解,所以前幾年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很多成人、企業都在學習,這或許是它風行的原因之一吧!關於中國的傳統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