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銀行在中國難立足 IPO參與度十年最低

圖為北京證券交易所。(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北京證券交易所。(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婷/綜合報導】

【大紀元2023年06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外國銀行對在中國大陸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參與度已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凸顯它們面臨在中國封閉的金融體系中難以立足的困境。

據《金融時報》報導,今年到目前為止,外國銀行僅參與了價值2.97億美元的新上市,僅占總數的1.2%。這一比例低於自2009年Dealogic開始收集數據以來的任何一年。去年的占比為3.1%,是有記錄以來第三差的一年。

2023年中國龐大股市的109宗IPO中,沒有一家美國銀行參與其中。迄今為止,這些交易總計籌集了260億美元,這些交易經常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大量需求。今年,只有瑞士信貸和德意志銀行擔任帳簿管理人(bookrunner)。

與中國內地競爭對手相比,外國銀行的在華業務相形見絀,但數據反映出它們難以在一個存在不同監管和盡職調查要求的市場中保持有意義的存在。過去三年COVID-19的嚴格規定限制了外企進入中國的機會,加大了大陸子公司與其海外總部之間的距離。

2019年,外國銀行參與了在上海和深圳(中國兩個最大的交易所所在地)籌集的所有資金的約五分之一,但此後這一比例每年都在下降。

這種情況發生在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惡化之際,這給在大陸的外國企業帶來了寒意,並引發了對中美兩國溝通中斷的抱怨。

外資銀行需要多個牌照才能在中國的不同行業開展業務。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對其數據的分析,去年許多從事證券業務的公司都難以盈利。

中共對盡職調查公司的打壓是影響外國投資的另一個因素。全球銀行的多位高管表示,他們往往對在中國上市猶豫不決,因為很難進行內部流程所需的盡職調查。

凱盛融英(Capvision Partners)、貝恩(Bain & Company)和美思明智(Mintz Group)這三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都為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可能在中國投資或開展業務的私營公司等客戶,提供有關中國公司的信息和數據。近期,這三家公司在中國的辦公室紛紛遭到中共的突擊檢查。

《金融時報》援引上海美國商會前會長季愷文(Ker Gibbs)的話說,「這讓整個外國商界不寒而慄。」

「律師和盡職調查人員就像沼澤指南一樣。如果你沒有一本沼澤指南,你就不能進入沼澤。」季愷文說。他指的是這些盡職調查公司的工作對外企進入中國投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家全球性銀行亞洲投資銀行部門的一位高管告訴彭博社,與美國相比,在中國上市對機構投資者的依賴程度較低,而對散戶投資者的依賴程度較高,這意味全球銀行的傳統模式不適合中國市場。

責任編輯:李緣#

延伸閱讀
籌資擴產 格芯申請在美IPO
2021年10月05日 | 3年前
螞蟻讓步 擬將數據給陸國企
2021年09月02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