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行動綱領 打造「行人優先」文化

圖為行人過馬路。(中央社)
圖為行人過馬路。(中央社)

【記者李怡欣、林紫馨/臺北報導】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行政院25日公布「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囊括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四大面向,包含19項行動方案;每月公布地方縣市改善評比、拓寬人行道、改善4,601處路口設施、重點路口精緻執法、人行道樣態建置25處「示範區」、巷弄限速30公里、罰鍰大戶恢復定期換照,盼建立「行人優先」交通觀念。

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近期臺灣背負「行人地獄」惡名,國人綠燈走斑馬線卻遭車撞死,他感到無比痛心,盼形塑「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道安文化,地方首長的重視是成功關鍵,後續交通部每個月會公布各縣市道安評比結果,朝行人事故零死亡願景邁進。

交通部每月公布各地執行績效

此外,交通部已訂有考核機制,包括5至7月,週週視導縣市行人安全改善情形,每月透過記者會公布地方縣市執行績效,年度道安考評,也會將行人納考評項目。

道路改善部分,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將投入244.8億元,協助地方拓寬人行道;國發會「永續提升人車安全計畫」,預計未來7年投入420億元,政府總共投入超過664億元經費,改善道路相關硬體設備。內政部表示,已就相關路口及人行道改善的建議樣態,做成示範案例,供各縣市參考。

罰鍰大戶 往後須定期換照

監理部分,有五大行動方案,包含6月完成《道路安全講習辦法》修正,要讓交通新手參與講習,同時研議罰鍰大戶及違規紀錄嚴重者,恢復應定期換照;另外,6月也將修正處理細則,針對違規車主加強記點、且記點期間延長為1年,9月則將修法,要求車主辦理各項異動,都須結清違規辦理;同時要求客運業者申請補助須提出客運路口停讓安全教育訓練計畫等等。

警政署表示,今年5月1日啟動全國路口行人安全大執法,取締10萬8,343件,且自5月22日起,針對全臺1,350個高發事故路口,執行為期2週的高密度、高頻率「精緻執法」,重點執法四種型態包括:「路口不停讓行人、非號誌路口未停車再開、人行道違規停車、取締道路障礙」。

六都行人死亡 明顯高於非六都

據統計,我國道路交通事故30日內死亡人數111年為3,085人,其中行人死亡事故394人,占12.7%。今年1至3月30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812人,其中行人為103人,較去年同期增加2人,其中六都合計63人,明顯高於非六都40人,非六都中以彰化縣較嚴重。

警政署指出,265處科技執法,112年1月1日至5月21日共取締73萬962件,事故較去年同期減少42件,死傷減少167人。45處區間測速,自去年6月5日(恢復執法)起至今年5月21日止,共取締31萬7,873件超速違規,較前期增加26萬3,225件,事故減少276件、死傷減少212人;酒駕致死數從99年885人,降至111年271人。 

以人為本交通觀念 盼從小養成

教育面向則由教育部協助統整,教育部公布三個行動方案,包括學校教育的「交安教育向前行」,以及社會教育的「村里來開講」與「停讓你我他」等,盼形塑優質的交通安全文化。

教育部說明,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觀念要深植每位國民,須從學校教育向下扎根,以「行人優先、停讓文化」為重點主軸,持續推廣交通安全教育課程模組。對於年齡較低的學生,以危險預測能力為教學核心,例如:如何安全的通過路口;國小高年級、中學階段後,會陸續接觸更多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車、機車等,則須探究與其他用路人互動的風險,強調克己自律的用路倫理與責任。

離開學校後,則要靠社會教育來達成。教育部和相關部會將規劃1,500場「路老師」宣講,深入村里,並運用網路、廣播、電視等多元管道,推廣「停讓文化」。◇

延伸閱讀
7縣市串聯 盼終結行人地獄
2023年05月14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