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詐騙悲劇 學者:法治教育不足

詐騙集團利用巧妙的話術,掩蓋不合法企業經營手段吸引年輕人,這部分非常惡劣。(123RF)
詐騙集團利用巧妙的話術,掩蓋不合法企業經營手段吸引年輕人,這部分非常惡劣。(123RF)

文/記者徐翠玲

2022年底陸續爆發柬埔寨及臺版KK園事件,都跟求職詐騙有關,均以高薪為誘餌,且可能透過親友行騙,讓受騙者掉入危機四伏的陷阱中。事件披露後,今年1月新聞報導還是有人到柬埔寨,而在臺灣,求職詐騙擄人囚禁也時有所聞。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伸峰說,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樣態,環環相扣。若說人只看錢,但是人沒有錢不能生活,所以錢不是唯一的誘因。而疫情、行業蕭條對詐騙事件也都造成影響。在失業率升高時,弱勢行業最容易被剝奪機會,因為競爭力較低、競爭性高,容易有成員被替換的現象。

戴伸峰對《大紀元時報》表示,職業的選擇性變少後,原本屬於灰色地帶、邊緣地帶的職業,就成為一個選項。詐騙集團中被騙的人,並不是老、弱、殘,也不是完全沒有能力的人,反而是好手好腳,甚至很多是年輕人。

戴伸峰認為,不能苛責這些被害者,他們需要錢;也不能苛責這個社會,在疫情之下,臺灣很多產業被迫沒有辦法好好經營,因為這些產業的門檻很低,所以(無意中)就傷到人了。

對於發生詐騙悲劇,戴伸峰指出,詐騙集團利用資訊不對等、巧妙的話術,掩蓋不合法企業經營手段吸引年輕人,這部分非常惡劣,但無法可管。政府應該做的是公開所有類似事件的資訊,並且教育人民要有決斷能力。不過,政府完全沒有做到資訊對等。

官辦就業服務 量雖多品質差

「政府最大的問題是打假但不給真。」戴伸峰說,抓了這些罪犯,但沒有讓人民知道,到哪裡尋找合法的就業管道。這麼多年輕人,寧願放他們在街頭跑Uber Eats、Foodpanda,並沒有提供合法、公開的就業管道,讓年輕人有興趣進入。政府一直只做媒合平臺,政府應該幫助企業求才,並且公開所有民眾的才能讓企業知道。

戴伸峰提到,人力銀行夯的都是高階職位,但對初出社會人們的服務都很弱。就業服務方面,政府做得非常不好,企業的態度也是姜太公釣魚,臺灣的企業經營邏輯認為,「反正你不合你也會走,所以我換個人自然結案了。」

臺灣的企業不像日系企業,願意從頭到尾栽培一個人,或像美國企業只挑最頂尖的人才,並且磨練他們讓他們變得更好。臺灣基本上就是代工思維,員工都是螺絲釘,螺絲釘鬆了就換一批螺絲釘。 

關於地方勞動單位舉辦就業服務、博覽會,戴伸峰說,數量夠,但是品質很差。他們的媒合方式非常弱。也就是「我們不尊重求職者是人,我們尊重的是職位,我們要的是這個職位找到誰,而不是這個人適合什麼職位。」

法治教育不足 應該防範未然

談到求職詐騙涉及人蛇集團、黑道擄人勒索等犯罪行為,戴伸峰認為,目前的刑事司法判定,應該傾向以《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來做處理。而且它已經不是個案,用《組織犯罪條例》或者是結構性的犯罪問題看待比較適合。

至於求職詐騙像打地鼠般時不時冒出來,會不會不同犯罪組織根本有關聯?戴伸峰說,非常有可能。只是今天似乎還沒有採用這個思維,還是冒出來的先打,在地下的沒打到,所以沒有挖到根。

戴伸峰提到,應該鼓勵防範未然的犯罪偵查手段,這是臺灣比較弱的思維,目前是一定要等犯罪發生才來處理。不過,防範未然犯罪偵查有人權侵害的問題,目前仍無解。 

戴伸峰指出,求職詐騙與法治教育不足有關,臺灣法治教育觀點是違法當罰,不違法或沒抓到就罰不到。政府不能抓沒發生的犯罪,因為目前欠缺犯罪偵查預防的刑事執法概念。

戴伸峰表示,在臺灣必須要有個梗就是違法一定罰,而且可能有適合的法來罰,不是嚴刑峻法而是適合的法,但是不違法不代表行為沒問題,政府應該教民眾建立一套內建的保護程式(道德行為煞車)。◇

延伸閱讀
詐團囚虐61人致3死棄屍 檢起訴29人
2022年12月27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