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份文件顯示中共熱衷於軍事氣球研究
數十份中國文件顯示,中共對高空氣球(也稱飛艇)的軍事用途相當感興趣。這些文件再次打臉中共,駁斥其所謂的民用研究氣球誤入外國領空的說法。
路透社週一(2月6日)報導,中共軍事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論文公開主張,應進一步發展軍用氣球飛行器,並部署到特定任務中。
氣球可用來測試敵方防空系統
報導說,共軍一個專門研究「特殊飛行器」的機構2022年4月發表一篇論文,稱氣球可以誘發和啟動敵方的防空系統,為實施電子偵察、評估防空系統預警偵測和作戰反應能力,提供條件。
此外,這篇論文及其他幾篇發表在共軍刊物上的文章都表明,中共對美國等國家如何在軍事上運用氣球相當感興趣,同時也有意縮短跟國際間的差距。
這些論文刊登在《艦船電子對抗》期刊上,該期刊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發行,研究範圍集中在訊號干擾和電子戰。
其中一篇文章認為,地面防空系統對空襲部隊造成的威脅日益嚴峻,因此有必要利用廉價的氣球製造主動和被動干擾,以便壓制敵方防空預警系統,掩護己方空襲部隊執行任務。
文章說,為了縮短與外國在氣球方面的差距,並防止中國受到這類武器攻擊,應積極展開相關研究,提高共軍作戰能力。
共軍認為 氣球科技迎來春天
此外,2022年2月《解放軍報》一篇題為〈軍用氣球:飄在戰場夾縫中〉的文章也總結,除了在偵察、監視、通信、中繼、運輸等方面繼續挖掘潛力,共軍也正在探索軍用氣球如何用於火箭發射、無人機群投送等方面。
這篇文章說,新材料與科技使高空氣球可直達平流層,避開一些防空武器;導航系統與人工智慧(AI)的運用,使氣球能借力改變高度和方向,以到達目標空域;風箏式繫留氣球能在一個空域長期停留,執行監視偵察任務;圓潤的外形、塑料材質、緩慢的移動速度和無熱輻射等特色,能在不少雷達「眼中」瞞天過海;釋放方便、滯空時間長、CP值高,則順應了「低成本作戰」的要求。
眾多的優點,加上預警雷達、光學、通信中繼等裝備不斷小型化和低耗能,文章認為,氣球的發展正迎來春天。
軍事機構過去兩年採購氣球科技
路透社對中共政府招標的分析顯示,中共軍事單位和國營研究機構在過去兩年裡,購買了高空氣球和相關科技,這些文件現在已被當局大幅刪減。
隸屬中國科學院(CAS)的航空航天信息研究所,是對氣球感興趣的中共國家機構之一,經常在官方微信帳戶發布有關高空氣球的文章。
雖然許多文章側重在太空探索和氣球空氣動力學,但有些是分析這類飛行器如何用於軍事部署,特別是關注其他國家如何防禦氣球帶來的威脅,以及如何使用氣球進行攻擊。其中一篇在2022年4月發表,題為〈新型間諜氣球保衛以色列天空〉。
同年9月,根據中共政府招標,該研究所贏得價值316萬人民幣(約新臺幣1,400萬元)的合約,為CAS的另一個部門開發「平流層氣球平臺」。1個月後該研究所宣布,成功試驗了一個可以飛到30公里高空,並攜帶1.2噸重物的氣球。這兩個計畫都沒有指定軍事用途。
中共民用氣球託辭引質疑
路透社說,一些專家表示,北京這些氣球還可用來蒐集對飛彈計畫有用的高層大氣數據,或用於高解析度攝影,以補充透過衛星獲得的情報。
《華爾街日報》也發現,中共所謂的民用氣球說法存在很多疑點。據中國媒體報導和智庫報告,北京曾公開稱讚中國氣球的現代化發展,強調氣球有監測氣候變遷等民用用途,要開發能在海拔6.5萬英尺(19.8公里)以上至太空邊緣飛行的飛行器。但從未看到北京公布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跟多數政府都會公開氣候研究資料的做法不同。
根據美國軍方的說法,在蒙大拿州上空發現的中共氣球,大約在6萬英尺的高度飛行。
報導還提到,美國空軍的一個智庫在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北京對軍用氣球的渴望,該報告還提到了浮空器,這是一種類似飛艇的飛行器,通常有纜線與地面連接。
根據美國空軍智庫「中國航太研究所」(CASI)的報告,中共對使用浮空器和偵察氣球進行偵察特別感興趣。
現代氣球能準確追蹤、引導
美國研究平流層解決方案公司Aerostar的副總裁范德沃夫(Russ Van Der Werff)接受《華日》採訪時說,由於蒐集天氣數據的方法改進,以及太陽能電池的進步,現代氣球能更準確的追蹤和引導,並在目標上空徘徊數天或數週。
該公司為五角大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等政府機構製造氣球,並管理氣球飛行。范德沃夫強調,「我們不會把任何氣球弄丟。」
中共官方一直辯稱,民用飛艇因不可抗力因素誤入美國。美軍駁斥了這一說法,稱中方間諜氣球被用來監視美國的戰略地點。
防共軍氣球 國防部:各種手段都用
臺灣國防部7日召開記者會,媒體關注美軍擊落中共高空偵查氣球一事。國防部情次室情報整備處處長黃冠誠表示,進入臺灣周邊的航空器,包括空飄、探空或間諜氣球等在內,國軍會運用情監偵手段作好相對應處。而氣球型號辨識涉及情監偵手段,不便透露。
若有中共高空偵察氣球飛越臺灣領空,國軍應對方式為何?作戰及計畫參謀次長室防空暨資戰處長莊鴻文少將回應,若掌握到氣球目標,會依威脅程度實施判斷,若具威脅會按相關處置規定應處,「各種可能的手段都會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