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芯片 如何觸發全球地緣政治之戰
5. 歐盟是否會迎頭趕上 加強出口管制
荷蘭和美國達成協議後,對歐盟是個觸動。阿斯麥自己的供應商只集中在幾個國家,尤其是德國,Zeiss(光電)和Trumpf(激光技術)等公司是這家荷蘭巨頭的主要合作夥伴。其它涉及的國家是那些擁有半導體研究機構的國家,如比利時(的Imec)和法國(的CEA)。
「政客」(Politico)網站歐洲版1月31日報導,荷蘭外貿大臣利斯耶‧施賴納馬赫爾(Liesje Schreinemacher)1月中旬在荷蘭電視台表示,正在與德國和法國進行談判,以確保如果荷蘭實施出口管制,其它「有重大利益」的國家也會效仿。
報導說,並非歐盟國家不想談論出口管制。在去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們關閉了向俄羅斯出口半導體等尖端技術的窗口。但歐盟各國在與主要經濟大國建立貿易集團方面意見一致面臨困難。
報導說,如果有的話,荷蘭與美國的協議正在推動歐盟在如何處理出口管制方面趕上來。幾位官員表示,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願意更積極地使用該工具。
而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1月27日公開表示,歐盟將與美國站在一起,禁止北京獲得最高端的晶片。
根據美國、荷蘭等數十個西方國家在1996年簽署的對華禁運高精尖技術的《瓦森納協議》,允許成員國在自願的基礎上對各自的技術出口實施控制,但實際上成員國在重要的技術出口決策上受到美國的影響。美國可以要求各國協助,這也意味著中共要想繞過所有締約國進口EUV光刻機困難重重。
6. 各國都在加強本國投資 減少對外依賴
美國政界人士已經決定,不僅要阻止中共獲得晶片技術,還需要加強本土晶片生產。2022年8月9日簽署成為法律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將提供約500億美元聯邦資金,以支持美國半導體生產並培養該行業所需的熟練勞動力。全球三大晶片製造商都宣布了在美國新建工廠的計劃。
歐洲也加入了降低東亞晶片生產集中度的競賽。歐盟國家在2022年11月同意了一項430億歐元(466億美元)的計劃,以啟動該地區的半導體生產,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的產量翻一番,達到全球市場的20%。
據台媒報導,台積電計劃赴歐洲設廠,地點將選擇在德國東部重鎮德累斯頓,初期將主要生產用於汽車的22〜28納米製程晶片。
2022年7月11日,晶片大廠格芯(GlobalFoundries)與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正式宣布,在法國打造一座新半導體廠,有助提升歐洲晶片產能。
英特爾目前正在對位於愛爾蘭的廠房進行擴建,專攻14納米製程。
日本於2022年11月11日宣布,通過動員包括豐田、索尼和日本電氣公司在內的八家製造商,來創建一個名為Rapidus的半導體國家旗艦企業,使日本重新處於半導體行業的前沿。新企業的目標是要從2027年開始生產2納米刻度的晶片。
7. 中共斥巨資發展晶片產業 迄今無成果
中共政府近些年來已經撥出超過1000億美元來建立國內的半導體行業。2014年,中共成立了3300億元(480億美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年復一年地投資於頂級晶片公司,如中芯國際和長江存儲公司。但因為中共制度的層層官僚腐敗,未能成功地在國內創造足夠的重要零部件供應。
現在,應對COVID疫情和經濟衰退威脅正在耗盡中國國庫,並迫使中共政府重新思考晶片開支。
彭博社報導,行業諮詢公司Counterpoint的分析師王哲宏(Brady Wang)說:「中國(中共)試圖在中國境內重建整個全球晶片供應鏈是不切實際的,這個供應鏈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花了40年才建立起來的。」
8. 臺灣在晶片大戰中的地位
說到晶片產業,不能不提臺灣。臺灣已經成為外包晶片製造的主導者,部分原因是臺灣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做出了促進電子行業發展的決定。
台積電幾乎單槍匹馬開創了代工晶片業務,隨著新工廠成本的飆升,這一業務受到了歡迎。像蘋果這樣的大客戶為台積電提供了大量資源,來打造行業領先的專業知識,現在全世界都依賴台積電生產的晶片。
該公司在2022年的收入方面超過了英特爾。與台積電工廠的規模和技能相匹配需要數年時間,而且成本很高。
不過,地緣政治使這場競賽不僅僅是為了金錢,美國表示將繼續努力限制中共獲得臺灣代工廠生產的美國設計晶片。而中共一直沒有放棄武統臺灣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