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木耳」每年固碳率 學界研究:是大安森林2倍
海藻具有高經濟價值,多數作為食品、化妝品原料,但國內有學者研究發現,臺灣的海木耳具有極高的固碳率,每年每公頃可捕捉30噸的二氧化碳,是臺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若在臺灣周邊海域大規模養殖,將可成為推動淨零減碳的重要策略,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知名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指出,海藻市價每公斤約200至300元,過去臺灣水試所和漁民成功養殖海木耳、海洋龍鬚菜、海葡萄、紅翎藻等大型海藻,多作為食品、健康飲料、化妝品及飼料用途,經濟價值高,但鮮有研究單位以大體積種植驗證海藻固碳率。
而洪慶章的研究團隊測試原產於小琉球的紅藻「海木耳」發現,其固碳率高達每年每公頃30噸,是臺北大安森林的2倍以上;團隊也將充滿魚蝦排泄物的養殖廢水過濾後做為營養鹽,使固碳率大幅提升至50噸。然而,海木耳偏好25度以下低溫海水,團隊又以太陽能發電設置冷卻系統,使海木耳在4月底至9月初海溫過高時,仍可持續發揮固碳功能。
研究團隊成功以海水養殖數個6噸至17噸的大體積海木耳,每週可採集約50至80公斤,不僅可投入市場成為美食、產品原料,賣相不佳的海木耳也可投入海洋減碳,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為達2050年碳中和目標,發展固碳技術已成世界趨勢」,洪慶章強調,臺灣每年碳排量約2.9億噸,目前森林、海洋與濕地等碳匯加總仍不足以達到碳中和,此技術若能實現大規模海上養殖,將成為臺灣推動淨零減碳的重要策略之一;團隊已於2022年12月起在澎湖進行海上測試,今年將投入更多研究,從臺灣現有的500種海藻中找出更多固碳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