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造迷你潛艇 校長下水自控航行2小時

中山大學12月15日日於台船港灣舉辦「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12月15日日於台船港灣舉辦「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攜手產學研等5個單位打造全臺首艘自製迷你潛艇,8月在小琉球寫下海域雙載自控航行2小時的紀錄後,15日在台船港灣舉辦成果發表會,由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親自入艙下水。預計2023年4月再挑戰更深、更長時間的紀錄。

鄭英耀及王兆璋15日進入球型的迷你潛艇駕駛艙後,由大型吊車吊掛至台船港灣水面,在三名潛水人員護送下,先操作水面航行,隨後再下潛1.3公尺自控巡航。測試順利結束、回到地面後,艙蓋一度因為內、外壓不平衡而無法開啟。

中山大學12月15日日於台船港灣舉辦「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左)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右)親自入艙下水。中山大學12月15日日於台船港灣舉辦「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左)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右)親自入艙下水。(中山大學提供)

鄭英耀表示,中山大學花了四年半的時間,藉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防大學、台船公司、中信造船集團、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單位領域整合,從水下無人載具研發出可載人的迷你潛艇。有別於以往仰賴外部潛水員操縱潛航,這次首度於實海從內部駕駛,成為國內MIT潛艇水下雙載航行時數最高的機構,對臺灣海洋科研有重大意義。

王兆璋則說,下水時為了使艙內環境較舒適,所以把冷氣開比較強,導致艙蓋因內外壓力差較難打開,雖然讓大家緊張了一下,但他很清楚這不是問題,「給我一包泡麵可以在裡面活 3天」。他提到,除了這部載具是具體成果外,他也學到背後有很多系統、專長要整合,需要跨領域合作才能達成。

中山大學水下載具中心預計2023年4月再次進行實海測試,將挑戰更深的海域、更長的航行時間,為下一代潛艇的研發做好準備。王兆璋透露,未來艙體會有一半是壓克力材質,讓左右及前方可看得很清楚,對生態環境觀察的透視角會更好;艙內設計也會朝向乘載三人的方向規劃,除了一名駕駛外,可容納兩名科學家或環境觀察員。◇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