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藝師蘇義雄 遵循古法創作

傳統木雕神像技術保存者蘇義雄,曾於2012年參與過「鳳儀書院」中「文昌祠」的修復工程,雕刻朱熹像。(記者袁世鋼/攝影)
傳統木雕神像技術保存者蘇義雄,曾於2012年參與過「鳳儀書院」中「文昌祠」的修復工程,雕刻朱熹像。(記者袁世鋼/攝影)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為保存臺灣傳統文化,高雄市政府2008年將木雕、神像雕刻、布袋戲偶雕刻、傳統彩繪等4類別共6名匠師登錄為高雄市傳統工藝匠師;其中,義山佛店是唯一以團體名義被列為神像雕刻技術保存者,負責人蘇義雄是高雄市少數仍遵循傳統雕刻與儀式的佛像雕刻藝師。

現年67歲的蘇義雄是嘉義六腳鄉人,師承泉州派的許梱,他13歲國小畢業後就隻身一人赴高雄旗津拜師學藝。他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在他年幼時,曾有某太子爺想找他當乩童,他的父親便到廟裡向神明請求,盼能讓他先順利完成國小學業;畢業後剛好聽說有神像雕刻師傅要招收徒弟,考量當時家中務農經濟狀況不好,因此決定學習一技之長。

蘇義雄回憶,當時在家中要想吃到一塊豬肉都很難,住在師父家裡當學徒雖然苦,但卻不愁吃穿,也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每天早上起床幫忙開門、掃地,每個月還有15元的零用錢,在當時可以吃10碗陽春麵;他笑說,若以現在一碗麵50元換算,每個月才500元哪有人會來學,現在當師父的除了要給薪水、提供耗材,可能還要住在徒弟家了。

過去傳統工藝匠師的養成都是師徒制,根據不成文的規定,拜師3年4個月後就能出師,但蘇義雄說,他比較重感情,當時就自願在師父身邊多留6個月,以報師恩,他的師父聽後非常感動,就讓他長期留下;但他的師父收徒才5年就因病過世,生前還口傳心授由他代為完成一項工程,讓他學得非常快,「那個時候我很幸運」。

雖然蘇義雄一生只拜許梱一人為師,但在師父過世後,他也與福州派的師傅互相切磋研究,所以他也有一半福州派的技藝,並融合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蘇義雄指出,泉州派的佛像比較魁梧、八字、有威嚴,福州派就比較細瘦高挑,也很威武但風格不同;而木雕神像較常出現在道教的廟宇中,因講究就「五行五色」,所以色彩較鮮艷。

蘇義雄也提到,他曾於2012年參與過「鳳儀書院」中「文昌祠」的修復工程,但平時因工作繁忙,所以比較少參與古蹟修復;高市府當時特別邀請臺南木雕藝術家陳正雄、高雄傳統木雕保存者葉經義及蘇義雄3人,分別打造文昌帝君、魁星、朱熹像。蘇義雄說,當時沒有東西可以參照,只能靠想像力去還原他以前的模樣,費時好幾個月才完成。

高雄市政府認為,蘇義雄對各類神像的造型、神態多能遵循古法,並掌握神韻,佛像造型比例優美、神態圓融,技藝兼備;且他的脫胎技法精巧純熟,錦雕、漆線、粉線之工法,均可見扎實功力與深厚涵養。而他所經營的義山佛店數十年來仍維持傳統製作神像的古法,為高雄市少數仍遵循傳統雕刻與儀式的佛像雕刻藝師。◇

延伸閱讀
取消